第二位老師說:這十六特勝,是對照各種禪定、八種觀照法相來作觀,故有此名稱。因為,十六特勝,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是針對欲界定而言。四、知息遍及全身,是針對未到地定而言。五、除去各種身行,是針對初禪的覺功德支而言。六、感受歡喜,是針對初禪的喜功德支而言。七、心作樂,這是針對初禪樂功德支而言。八、感受各種心念行為,這是針對初禪一心功德支而言。
九、心作意歡喜,是針對二禪內淨的喜功德支而言。十、心作意攝持,是針對二禪的一心功德支而言。十一、心作意解脫,是針對三禪的樂功德支而言。十二、觀無常,是針對四禪的不動定而言。十三、觀照進出的散失,是針對空處定而言。十四、觀照離欲的情形,是針對識處定而言。十五、觀照謝滅的情形,是針對不用處(無所有處)定而言。十六、觀照放棄捨離的情形,是針對非想非非想處定而言。
這是從剛開始調伏心念到發起各種禪定的過程中,觀照與實際行持的情形,這樣的解釋是很殊勝的。
第三、說明修行證相。現在以三界的分別,來說明十六特勝的證相。
一、知道息出,二、知道息入,這兩項是相當數息的方法。行人隨著呼吸調整氣息綿綿密密,專心一意讓心念隨著呼吸出入。呼吸若是吸入時,知道息從鼻端進入經咽喉到肚臍;若是呼氣時,知道從肚臍呼出一直到鼻端。如此觀照呼吸,並隨著呼吸的出入,心不散亂。
若能如此使心念不散亂,能知道呼吸的粗相、細相。粗相,知道呼吸如風吹、氣喘的情況。細相,知道氣息若有若無、自然輕鬆。譬如守門的人,知道有人從門口進出,也知道這些人是好人或壞人,知道好人就讓他進入,知到壞人就阻止他。覺知息相也是如此。
接著,知道出入息的粗細相。知道入息為粗,出息為細。因為,入息快而急躁,所以是粗相;出息乾澀緩慢,因此息相較細。
接著,知道息的輕重。知道入息為輕、出息為重。因為,入息在體內,感覺身體輕盈;出息時,體內沒有風氣,感覺較為沉重。
接著,知道息的澀滑。入息時為滑,出息為澀。因為,入息從外而來,有快利的風氣的緣故;從體內出去的出息,因體內穢氣阻塞毛孔的緣故,所以是乾澀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