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一種稀缺資源,你不重用,就可能被你的對手重用,增強競爭對手的實力,於己不利。
春秋時期,齊襄公死了,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位。管仲是輔佐公子糾的,他為了讓公子糾得到王位,曾箭射公子小白。後來小白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殺了公子糾,還要抓捕凶手管仲。
管仲一直躲在魯國,魯莊公準備把他交給齊國。但是,他的謀臣施伯卻說 :「管仲是個人才,怎麼能交給齊國呢?如果齊國重用了他,一定會強大起來,將來會超過魯國,成為後患。」
魯莊公說:「齊國那邊正要人呢,怎麼能留下來呢?」
「那把他殺了吧,給齊國送去屍體,免得為齊國所用。」施伯說。
這時鮑叔牙派去魯國接管仲的使者,聽說魯國要殺管仲,忙對魯莊公說:「桓公挨了一箭,對管仲恨之入骨呢,只想親手殺了他才解恨。還是把他交給我吧!」魯莊公只好讓使者把管仲帶走。
管仲到了齊國,不但沒被處死,還得到雄才大略的齊桓公所重用。果然,齊國在與魯國的戰爭中多次敗魯,最後稱霸諸侯。
另外,類似的例子是關於秦國商鞅。
商鞅本來姓公孫,叫公孫鞅,他年輕的時候喜歡法家的理論主張,在魏國宰相公叔痤手下當侍從。
公叔痤知道他有本事,就想把他推薦給魏王,可還沒來得及上朝,自己就病倒了。魏惠王聽說宰相病了,親自來探問病情,問公叔痤說:「您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誰來接替您處理政務呢?」公叔痤說:「我的侍從公孫鞅雖然年紀不大,但才能出眾,大王可以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他。」
魏惠王聽了沒作聲。等到魏王就要走了,公叔痤讓左右的僕人都退下,單獨對魏王說:「大王如果不願任用公孫鞅,那您就把他殺了,千萬別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否則後患無窮呀!」可是魏王糊塗,沒什麼遠見,他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商鞅。後來商鞅到了秦國,大力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成為包括魏國在內的六國的大患。
如果你不能重用某個人才,你也可以設法讓他去你的盟友那裡,總之是比去你的對手那裡要好。《三國志》中,龐統曾投奔東吳,但孫權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看不上相貌醜陋的龐統。龐統對好友魯肅說:「我想去投奔曹操。」魯肅考慮到曹魏是東吳的大敵,龐統去投奔曹操,不是成就了敵人嗎?他就好言勸龐統投奔劉備。因為劉備是東吳抗曹的盟友啊。
當今商界競爭激烈,很多大公司不惜重金,請獵頭公司去競爭對手那裡為自己挖來核心人才。可見人才競爭在今天更為激烈,一點不比古時遜色啊!史書中常有這樣的話:「如果不重用他,就把他殺了。」今天我們不妨改成這樣:「如果不重用他,你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先覺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