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天地】放歌漁者張志和

文/宋滌姬 |2023.11.09
1422觀看次
字級

文/宋滌姬

張志和,唐朝人,字子同,初名龜齡,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博學能文,善於繪畫,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唐肅宗賜名為「志和」。他曾因功擢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後坐事貶南浦尉,雖不久赦還,卻已看淡仕途,以「親喪」為由離開朝廷,過著隱居的生活。

好友陸羽曾寫信問他:「近來跟誰較常往來?」張志和說:「我以太虛為居室,明月為燈燭,和四海所有人都在同個天地,不曾分別過,何有往來?」

張志和喜歡乘著小船遊覽天下山水,過著漁者的生活。他和書法家顏真卿是好友,有天張志和駕著小船來找顏真卿,顏真卿看到他的船十分破舊,建議更換一艘。張志和回答:「如果你願意送我一艘新船,我就以船為家,過著水上生活,漂泊在苕溪、霅溪之間,何等逍遙快活!」

《續仙傳‧卷上》記載,張志和有回和顏真卿等文人聚會,創作詩詞,張志和首先寫了首〈漁父詞〉: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其他文人也紛紛唱和,共寫了二十多首詩詞。張志和看到這麼多詩詞,一時興起,就拿起筆來,很快畫出五本的畫冊。他筆下的花木禽魚、山水景象,奇絕蹤跡,古今無比,令在座傳看的人嘆為觀止!

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看到詞末「不須歸」三字,怕他修道後就不回家了,特地應和了一首:

樂在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張志和看懂「且須還」的暗示,聽從兄長安排,回去過著簡樸的修道生活。

張志和亡故後,顏真卿為他作〈浪跡先生元真子張志和碑銘〉,最後以銘文:「邈元真,超隱淪,齊得喪,甘賤貧。泛湖海,同光塵,宅漁舟,垂釣綸。輔明主,斯若人,豈湮波,終此身?」簡要概括他看淡得失、和光同塵的處世態度。

唐朝宰相李德裕讚賞張志和,說道:「隱而名彰,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其嚴光之比。」認為張志和「顯、隱、窮、達」的掌握恰到好處,為人行事就像東漢嚴子陵,是位隱居的高士。

宋朝蘇軾對張志和〈漁父詞〉十分欣賞,仿和原作,成〈浣溪沙〉一詞,序文說:「玄真子〈漁父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故加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

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宋朝黃庭堅同樣欣賞張志和的〈漁父詞〉,仿和而成〈鷓鴣天〉: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

蘇東坡見了這闋詞,笑著說:「魯直乃欲平地起風波邪?」

宋朝向子諲欣賞張志和哥哥張松齡的〈漁父詞〉,仿和一首〈浣溪沙〉:

樂在煙波釣是閒,草堂松桂已勝攀。梢梢新月幾回彎。
一碧太湖三萬頃,屹然相對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直到南宋,還有文人遙相應和。宋朝孫銳作〈漁父詞‧和玄真子〉:

平湖千頃浪花飛,春後銀魚霜更肥。
菱葉飯,蘆花衣,酒酣載月忙呼歸。

張志和徜徉自然,飄然物外,適性灑脫的漁者生活,令人嚮往不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