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進補防虛火 足浴增強免疫力

陳玲芳 |2023.11.07
5002觀看次
字級
中醫師提醒,立冬進補以「平補滋陰」為原則,此外,每天按摩足部或泡腳(足浴),有助增強免疫力。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秋去冬來,冬季開始係以「立冬」為基準,今年落在國曆11 月8日。俗諺:「補冬,補嘴空」,民間習俗以此時為進補節日;中醫師提醒,現代人多虛、多火,立冬進補宜防「虛火」,以「平補滋陰」為原則,此外,每天按摩足部或泡腳(足浴),有助增強免疫力。

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表示,過去農業社會及勞動工作較多,傷津耗氣及勞筋傷骨者較多,立冬節氣轉換後,天氣逐漸轉為「寒」,過去累積的「勞損」一類病根,往往在進入冬季後,就逐漸出現,因此,民間習俗會在此時節「補身」。

隨著社會工作結構改變、飲食作息改變,多數人呈現的體質與生理狀態,其實已跟過去有很大差異,因此,進補食材及進補方式,也必須與時俱進、做適當的調整。

虛不受補「微溫」即可


現代生活環境經常處於工作高壓,作息經常熬夜,久坐及運動量不足,高糖、高油、精緻型食物增加,因此,經常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神經長期處於亢奮、慢性勞損的氣滯氣血兩虛、飲食不當造成的身體慢性發炎、婦科子宮肌瘤肌腺症等等,都是現代人常見的身體狀態。

中醫師提醒,現代人多虛、多火,進補前宜斟酌個人身體狀態,以防虛火上升、火上加油、「虛不受補」。圖/pexels

以往,立冬後進補食材,常見用麻油、燒酒、四物、八珍或十全藥補,或使用當歸、薑母等燉補;而今,除應因時、因地制宜,也必須根據個人身體狀態,進行適度調整。

一般進補類型,多屬「溫補」,無論是神經亢奮或是虛勞過度的「虛不受補」,乃至子宮內膜疾病及身體慢性發炎等,都可能因為吃了過度溫補食物,而讓身體狀態惡化;輕則嘴破、口乾、身體燥熱、頭暈等不舒適症狀,嚴重可能加重體內黏膜的急性發炎。

莊可鈞說,中醫調補,以根據體質「順勢」為原則,如現代人多虛、多火,立冬進補宜防「虛火」,以「平補滋陰」為原則,適度透過藥材調整,讓整體藥性處於「微溫」即可。

常見補氣藥材有黃耆、黨參,滋陰養血藥材有枸杞、紅棗、熟地;溫性藥材有肉桂、龍眼肉、生薑;可配合當令食材,如大白菜、白蘿蔔、黑木耳、百合、玉米、豆腐、南瓜、馬鈴薯等,兼顧食物營養素與相關藥性「引經」(將藥力導引至病處)來調補身體。

 中醫師建議,立冬進補宜配合當令食材,如大白菜、白蘿蔔、黑木耳、百合、玉米、豆腐、南瓜、馬鈴薯等,兼顧食物營養素與相關藥性。圖/pexels

參鬚黑豆茶補氣

此外,她推薦一款立冬進補茶飲「參鬚黑豆茶」,透過簡單的養生茶飲,可達平補腎氣之效。

材料:人參鬚3g,川芎1g,黑豆10g,枸杞5g,龍眼肉3g,陳皮3g,甘草3g。
作法: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
功效:補氣滋腎。參鬚補性較平和,對於冬令進補時常吃到溫補類藥材來說,較不會「火上加油」;而透過龍眼肉、枸杞健脾養血藥材,也可促進脾胃運化、滋補腎氣。

圖/pexels


按摩穴位常泡腳

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 ,位於足底,足少陰脈氣由此而上,如泉水湧出。具鼓動腎氣、開通全身氣機、活化免疫力等功效,每日按壓15~20分鐘,可強化免疫系統,每日足浴(泡腳)15~20分鐘,也具同樣功效。

百會穴:屬督脈,為手足少陽、足太陽、足厥陰之會,穴在頭頂,為一身之宗,百神所會。具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功效。每日早晨起床按壓15~20分鐘,可以喚醒全身氣血啟動,具強化免疫能力之效。

立冬之後,室外溫度逐漸降低,白天日照時間也隨之縮短。莊可鈞中醫師建議,應把握時機、適度晒太陽,以提振體內陽氣,促進全身氣血循環,改善頭部及四肢末梢「微循環」。

食用冬令進補食材前,也應根據自身當下身體狀態,適量食用。建議透過食用前後,是否有口乾嘴破,以及腸胃脹氣及頭暈等症狀,當作觀察身體狀態的指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