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01
露絲.賽蒙斯(Ruth J. Simmons)2001年擔任美國布朗大學校長,是美國常春藤盟校首位女校長及非裔校長;成功的背後,她其實是佃農的第12個孩子,幼年貧困、因膚色被歧視的經驗,成為她後來視野遼闊、心胸開放的關鍵。賽蒙斯說:
「過往種種帶給我非常豐富的人生,衷心希望任何人的『過去』,都不會是決定現況的力量。」
02
從事教育義工服務多年,慧治教育協會理事長黃文欽發現,孩子長時間接觸手機,連帶影響學習的動力,讓他決定要翻轉現況;2022年,他與協會成員建立「e-peer適性共學平台」,讓學生可跨班、跨校在網路上交流。黃文欽表示:
「既然學生已長時間黏在手機上,那就在手機開發平台,從適性引導角度,把學習拉回來。」
03
台灣「心肺復甦術」教育先驅周志中除了深入偏鄉、校園推廣急救教育,並在1986年創立CPR急救訓練中心,培訓近50萬名急救員;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44年的他,急救過近4000例「到院前心跳停止」病人,成功救活300多人。周志中從醫的初衷是:
「讓病人傷者能夠活下去,家庭保持圓滿。」
04
網路時代,多了不少發聲的管道,例如非裔泰勒.卡西迪(Taylor Cassidy)在抖音等社群平台,推出《快速黑人史》等系列影片;她除了向大眾介紹黑人的歷史,同時也推廣正面和賦權的訊息,2020年成為「改變的聲音:最有影響力的創作者」之一。卡西迪分享:
「對於傳遞的想法和訊息,一定要有超越恐懼的熱情。」
05
17年前,單親媽媽葉明綺需要更多收入來撫養2個孩子,所以選擇住家附近餐廳打工,她總是排清晨最早班時段,接著再到汽車保養廠當會計;如今孩子已大學畢業,她去年從會計一職退休,但仍持續在餐廳兼職,現在已是店裡的小組長。葉明綺認為:
「沒有高低之分,每個工作都有價值。」
06
非洲迦納發明家克魯克尚克(Kelvin Odartei Cruickshank)10歲時,發現自己對製造汽車有熱情,2017年,當年15歲的他開始DIY汽車製造計畫;他除了打工買零件,也會到廢料場收集材料,今年成功打造一輛跑車,總成本僅3000美元(約新台幣9.5萬元)。克魯克尚克說:
「當你追求自己的夢想時,總會遇到障礙,一定要有耐心及毅力,困難會在適當的時候得到解決。」
07
吳奕蓉曾是客家電視台主播,從事新聞工作長達15年,2020年她參與《大桔大利 闔家平安》演出,是她轉換跑道後,第一次挑大梁主演的戲劇作品,同年獲得金鐘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主角獎;身為半路出家的演員,吳奕蓉視自己為「老菜鳥」,她表示:
「我當然有想過會搞砸,但既然大家願意給我機會去演,該做的功課都做完了,就別想了,讓它自由發展。」
08
中國大陸寧波市地鐵站,每天會有一名失明女子在固定時間牽著導盲犬上、下班,地鐵警察擔心女子發生意外,發展出一個「不成文」的默契,當看見女子時,便會有警察默默地跟隨並守護這對「搭檔」直到出站。派出所長董單表示:
「我們不需要你知道我們在你的身後,但是我們需要知道你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