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平時應建立正確的喝水觀念,斟酌天氣的冷熱和流汗的多寡,來調整喝水的量,避免「過與不及」傷身。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多喝水不一定沒事!」泌尿科醫師指出,水分的攝取和流失,兩者必須取得平衡,水分不足會脫水中暑,喝水「過多」也會出問題,可能引發「水中毒」!
書田診所泌尿科副院長洪峻澤表示,門診曾遇48歲女性,頻尿、臉部和下肢水腫,因頭昏無力,擔心腎臟有問題來求診。問診得知,小便順暢,無疼痛或灼熱,注重養生,喜歡喝水,白天頻尿,半夜則要起床三次夜尿。理學檢查,發現她的臉部有些微緊繃感,沒有水腫;下肢腳背按壓則有輕度水腫。尿液常規檢查正常,無血尿、膿尿、蛋白尿或糖分,但尿液比重很低,小於1.005(正常值1.016-1.022)。
醫師初步懷疑,是喝水過多造成的「頻尿症」,囑咐記錄「排尿日記」兩天,並抽血檢驗腎功能和電解質。回診時檢視排尿日記,發現患者每天喝水量多達6880 cc和7280 cc,一天尿量高達6870 cc和7710 cc!患者腎功能正常,但「血鈉」偏低只有130 mmol/L(正常值135-145)。經診斷為喝水過多,造成「水中毒」的「低血鈉症」。
洪峻澤說,正常人每天喝水1500 cc即已足夠,但非硬性適用,因為三餐食物中也有水分,卻很難準確估算,麵湯、稀飯、蔬菜、水果的含水量較多,飲料、牛奶、果汁、咖啡、茶等,更多是水分。可觀察每天的排尿量及尿液顏色,初步分辨喝水量是否適當。
天氣冷熱及流汗多寡,也都會影響身體水分需求。如跑超馬的人一直喝水,卻很少有人停下來排尿;夏天爬山熱汗淋漓,雖然喝很多水,卻沒有尿意;這是人體水分調節的正常現象。但人體的調節能力有限,不能等到口渴了再喝。他強調,要主動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必須喝到有充足尿液產生,否則容易脫水中暑。
洪峻澤醫師建議,必要時可透過排尿日記,來了解自己每天喝水、排尿情況。圖/記者陳玲芳
洪峻澤提醒,平時應建立正確的喝水觀念,斟酌天氣冷熱和流汗多寡,來調整喝水的量,維持每天尿量1500 cc至2500 cc。必要時,也可透過排尿日記,來了解自己每天喝水、排尿情況。
同時,也要觀察尿液顏色,飲水量適當時,尿液是淡黃色清澈狀;若尿液呈現深黃或是清淡似水,就可能是喝水不足或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