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71】 視覺藝術家 爾辛 邀你感受萬物一體 文/楊慧莉 |2023.09.16 語音朗讀 79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爾辛的最新作品《進化者》,由金獎影后凱特‧布蘭琪旁白。圖/Cate Blanchett Fan《我們活在空氣之海》首次在倫敦薩奇藝廊亮相,2020年贏得英國動畫獎。圖/James Bulley爾辛的《以動物之眼》,讓參與者化身為四種動物,重新感知這個世界。圖/NOWNESS ASIA爾辛藉由作品《抱樹者》表達:生命,透過呼吸而延續;也因此,透過呼吸,將萬物連成一氣。圖/Fabbula圖/TED圖/James Bulley 文/楊慧莉有句廣告詞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今藝術家爾辛運用巧思,科技已不再只是人性的產物,也是助人性找到其立足點、不再自我中心的利器……換位思考跨領域創造新藝境爾辛‧韓‧爾辛(Ersin Han Ersin, 1984-)是來自土耳其的藝術家,也是駐倫敦藝術團體「棉花糖激光盛宴」(Marshmallow Laser Feast,簡稱MLF)的負責人之一。他的作品結合裝置、雕塑、表演、混合實境等多重技法,提供觀者超越日常生活的特殊感官體驗;作品已在全球展出,包括里斯本建築三年展、伊斯坦堡設計雙年展等。從發跡到領先群倫爾辛在土耳其學視覺傳達設計,後來去倫敦攻讀運算藝術碩士學位,途中因失望而放棄改做其他──主要是與另兩位同好組成藝術團體MLF,他們在倫敦成立了一個跨藝術和科技的小型體驗工作室。虛擬實境裝置(簡稱VR)的出現,讓爾辛與夥伴感到如虎添翼。當時,他們已在使用互動裝置、燈光設備、房間規模投影映射等沉浸式媒體。一開始,MLF常為了籌措藝術委託案的資金,會接一些商業案子。在時間分配上,他們希望藝術和商業案各占一半。但那也只是理想,因為有些商業案會耗時良久,他們只好把剩下的時間拿來做喜愛的案子。而今,MLF是當今世界領先群倫的VR創作者之一。他們的VR裝置展覽《我們活在空氣之海》(We Live in an Ocean of Air)運用了呼吸感測器、心律監測儀、立體聲、香味發散系統和風力機,讓參觀者在震撼的虛擬實境場景中,與一棵巨大的紅杉周圍的生態系統互動。此作品首次在倫敦薩奇藝廊亮相,二○二○年贏得英國動畫獎。另一個作品《以動物之眼》(In the Eyes of the Animal),於二○一六年獲得倫敦設計博物館年度設計獎提名、《連線》雜誌的經驗設計創新獎。以動物之眼看世界爾辛有多個饒富盛名的作品,得獎作品《以動物之眼》便是其中之一。這個作品也可作為了解藝術家作品特色和創作理念的一個入門。《以動物之眼》是二○一五年的一個委託案,「是一個典型的VR案,但確切來說,是混合實境的案子,不只是戴上虛擬實境的頭盔裝置,還有許多其他元素,主要是把人放進格里澤達萊森林(Grizedale Forest)中蚊子、蜻蜓、青蛙和貓頭鷹的眼界裡。」當時,爾辛和夥伴到達格里澤達萊森林的展演現場,探勘後,就想到要用虛擬實境的方式專注於森林裡其他動物棲息者的感知,讓造訪者從不同動物的視角觀看這座森林,而非從人類自己的角度。於是,他們開始落實想法,包括拜會相關單位,了解那些物種是如何感知牠們的世界和周遭。然後,他們開始搭建一個基於食物鏈、直接了當的敘述方式。於是,作品參與者帶著自己的感知走進這座森林,在戴上VR頭盔後,卸下個人感知,開始用蚊子的角度看森林,「在森林飛舞中,看到森林行光合作用等一切人類無法、只有蚊子才看得到的層面」。接著,在化身蚊子,看到目眩神迷的景觀而讚嘆不已時,冷不防被一隻蜻蜓吃掉了。此刻,再度化身為蜻蜓,參與者發現了一個神奇的世界,整座森林開始以影片中的慢動作方式開展……透過蜻蜓之眼,周遭展現自然光下的真實顏色。作品深具環保意識透過《以動物之眼》,爾辛和團隊想表達的是,每個物種基於其獨一無二的感知方式,所經驗的現實自然是非比尋常、不為人所知。把觀點放在其他物種身上,「也就將宇宙中心的概念從我們身上,轉移到其他不熟悉的物種上」。不消說,爾辛與團隊集體創作的作品很有環保意識,尤其關注在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作品常把觀者放在地球生態系統裡的各種不同視角。最新作品《進化者》(Evolver),由金獎影后凱特‧布蘭琪旁白。在故事中,MLF將人體變成一個生態系統,帶領觀眾來一趟穿越身體的集體虛擬實境旅程,跟著氧氣的流動後,變成單一的呼吸細胞,最後竄升成讓植物生命和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命火花。在極致的感官經驗中,邀請觀眾重新思考人類與周遭世界的關係,進而扮演好保護環境的角色。同聲共氣透過呼吸萬物合一除了《以動物之眼》,爾辛的另一個知名作品是《抱樹者》(Treehugger)。它是關於注視著樹木,看進一棵樹的內在系統;只要把頭伸進樹幹裡,就能看見一滴水由根部吸收後直上樹冠的整個蒸發過程。不可思議的水之旅二○一六年,爾辛的團隊在走進動物王國的發現之旅後,來到了加州的紅杉國家公園(Sequoia National Park)。他們站在一棵巨大的紅杉面前,爾辛就想,「當一棵樹是什麼感受?這棵樹忍受風雨長達兩千五百多年,擁有一個支撐整個生態系統的龐大關係網絡,它有什麼樣的感覺?」接著,爾辛團隊協同科學家、程式員、工程師、雷射雷達掃描師、氣味製造商等專業人員,從了解紅杉的內部機制出發,一起創作出多重感官、混合實境的作品《抱樹者》。再加上作曲家安森(Mileece L’Anson)記錄人類和生物的生物電信號後所創作出的交響樂聲景,參與者只要穿上觸覺馬甲,就能感受震動,如同感受自己的心跳一樣,更進一步的,想像當一棵樹是什麼感受。加州巨大紅杉高聳達一百二十公尺,光是站在其前,人類就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此時,若走進爾辛的作品場景,就會發現置身於一趟非凡的「水之旅」中,跟著一千公升的水,先是自由流動於韌皮部和木質部的管道中,然後登上樹冠,接著在霓綠色的苔蘚和長滿地衣的樹枝之間,發現自己微縮坐在一根松針上,看到一束光線擊中表面,水變成氧氣,我們熟悉的生命便在眼前開展出來。爾辛,藉由此作品,想表達:生命,透過呼吸而延續;也因此,透過呼吸,將萬物連成一氣。呼出的氣成就生態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我們傾向於將自身的存在局限於身體內。在皮膚限制下,身體是自己的,生命也止於身體這個皮囊。但藝術家提醒我們,「當我們追溯呼吸的氣流時,內外邊界、自我與他人的邊界模糊了,我們呼吸的空氣超越了界限,流動在萬物之間,以延續生命。」爾辛也進一步指出,我們每天呼吸一萬七千到三萬次,三分之一的呼吸來自樹木,其餘來自海洋,這讓我們與樹木有著極親密的關係;因此,我們可能沒見過巨型紅杉,但我們活著的每一刻其實都與之交織在一起。爾辛團隊的另一個作品《我們活在空氣之海》也是起始於這層領悟,強調呼吸將人類與更廣大的生命家族連成一氣。當作品參與者跟著所呼出的氣體進入樹體,他們變成一體。爾辛要我們重新留意呼出的氣,「當它們離開身體,變成二氧化碳,落在一片葉子上,葉子張開毛孔吸收它,碳就通過韌皮部傳到樹枝,順著樹幹直達土壤,在這裡樹木延續著與真菌王國的古老合作計畫,讓細小的菌絲形成聰慧的真菌網絡,滋養培育整個生態系統。」用科技重現老智慧作為一個藝術團體,爾辛和團隊努力在科學故事中找到情感共鳴。那些科學故事,將人類和人類以外的世界聯繫在一起。同時,他們也藉由運用新興科技,深化我們對人類以外世界的理解。藝術家表示,現代科學正在揭示一個始終屬實的傳統見解,即身外的世界並未真的與我們分離;我們今天比以前更需要這種古老智慧,這也迫使我們必要時得用上現代科技,去尊重和加強我們與眾生之網的關係。而他與團隊的本事就是運用當代科技創造出多重的感官經驗,讓參與者透過其他物種的眼睛和耳朵、樹的韌皮部和木質部來重新感知這個世界,藉此意識到人類只是地球上豐富多樣的生物網絡裡的一環,甚至是彼此的延伸,從樹木到樹木,到你,到我。 前一篇文章 【趨勢人物70】 卡西迪 善用網媒 發揮影響力 下一篇文章 【生活智人98】 巴克斯特 對付疼痛有妙招 熱門新聞 01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2【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3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4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5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6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07【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8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09俄 8.8 強震 海嘯淹沒小鎮2025.07.3110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生活智人142】創意手表店老闆萊茲 學習當個更好的老爸【生活智人141】數位鑑識專家法里德 教你如何分辨照片真偽【Herstory97】創意工作者麗莎用幽默轉化人生 作者其他文章【生活智人142】創意手表店老闆萊茲 學習當個更好的老爸【生活智人141】數位鑑識專家法里德 教你如何分辨照片真偽【Herstory97】創意工作者麗莎用幽默轉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