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魚生態追溯水源汙染

文/林育安  |2023.08.29
2841觀看次
字級
圖/克拉克

文/林育安 

生態系是由許多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成分所組成,有生命的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而生態系中的每個生物,都可以是環境生態好壞的評估指標。

當河濱水池裡,有野生的魚類或是人類所養殖的魚類,突然或是在無預警的狀態下發生大量死亡的情形,一般政府相關檢驗單位都會藉由水質監測儀器設備檢驗水質,例如檢測水質的pH值(酸鹼度)、BOD(生物需氧量)、COD(化學需氧量)和重金屬含量等。然而,一般大眾沒有這些檢測儀器設備,是否就沒有辦法了解環境生態是否有受汙染呢?

死亡症狀 判汙染源



其實我們可藉由魚死亡的一些外觀症狀,做為判定的指標。常見水中有死魚大量出現的原因,包括水中缺氧占45%、優養化占15%、其他因素占40%(酸鹼腐蝕性液體占35%、農藥占17.6%、重金屬占17.6%、化學廢水占5.9%、懸浮固體占5.9%,而無法分類例如介面活性劑、寒害、病原體、熱、有機金屬、放生等占17.6%)。

若是水中缺氧的話,魚的口會呈現張開狀,並且死亡的魚隻以大魚為主。當水中受到有機物汙染、優養化或是颱風將襲擊時所造成的低氣壓、水中溫度上升或是水中微生物含量多時,都可能是造成水中缺氧的原因。當水溫高達36℃時,或是低氣壓造成水中含氧量僅0.6%時,遠遠低於適合魚類生存的2%含氧量,則會造成水中溶氧量不足而導致魚隻死亡。

當水質受酸汙染時,此時的酸若來自雨滴,雨滴含有多量的鹽酸、硫酸或硝酸,則會造成水中的pH值為4左右;若是不肖業者偷排放工業酸性廢水(pH在1~2之間)時,水中過酸會使死亡的魚隻其肌肉的鈣量減少,導致骨頭變形或彎曲、肌肉中的血液呈酸化現象。

水源汙染 輕傷重亡



當水質受到農藥汙染時,則會影響魚隻其中樞神經系統刺激之傳遞、降低魚卵的孵化率及存活率,並增加脊椎骨變形之畸型幼體數量、減少攝食量、耗氧量、抑制生長和快速死亡、刺激體表皮膚,使鰓瓣充血、鰓絲頂端有膨大、鰭前翻現象。

水質受到有機氯除蟲劑汙染時,魚隻會有中樞神精系統失調、換氣速率加速、身體和鰭發生快速抽慉性運動、不規則且不協調的游動並伴隨痙攣、抽慉及快速游動、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強、過度興奮、失去平衡,並伴隨逐漸延長時間的靜息,直到呼吸運動完全停止等。

受到有機磷除蟲劑汙染,魚隻則會有倦怠、失去平衡、體表變暗,通常呈暗紅色、肌肉和背鰭下方出血、過度敏感,魚受到驚嚇後會不自主的快速環游、震顫、痙攣及咳嗽、自主性的將胸鰭和鰓蓋往前張開、脊髓異常等現象。

若水受到重金屬汙染的廢水排入水中所造成,其中以汞、水銀、銅、鋅和鎘的毒性較大,鐵、鋁、鎳和鉻的毒性次之。這些重金屬會抑制魚隻一般酵素功能的運作、直接損害或破壞魚的鰓部組織及其他器官、蛋白質結合、塞滿鰓絲空間,致呼吸困難而窒息死亡、累積重金屬於體內,如綠牡蠣、影響魚的耗氧量,心臟的跳動、攝食、行為與生長、改變魚隻的形態與顏色等。

若為化學廢水和化學物質危害:例如氰化物、硫化物、氨、介面活性劑、鹽類(高電導度)等,也是輕則損傷魚隻的部分組織,重則導致窒息死亡。

從魚隻死亡的身體症狀,我們可以認識和了解水中含有哪些的汙染物,亦是良好的環境生態好壞的評估指標。我們人類亦是生態系的一分子,環境生態惡化除了影響環境和生態外,也直接或間接危急我們的健康或生命安全。因此,愛護和維護環境生態我們都有責任,應讓環境生態能夠永續經營發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