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頁凝視】曾元耀詩集《時間情書》 觀照萬物 對天地的深情告白

文/潘煊  |2023.07.30
5006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圖/洪昭賢
《時間情書》 圖/釀出版提供
圖/洪昭賢

文/潘煊

盛夏酷熱,我們需要鮮翠欲滴的詩句,一如竹林清風拂過身心;我們需要靈動的意象、波光瀲灩的比喻聯想,一如潺潺溪河濯洗眼所見、耳所聽。所以,我們來讀詩。

小巷青苔是時間的音符

詩人曾元耀的第三本詩集《時間情書》在豔陽之季出版,書中靜靜盪開許多清寧的意境。比如,他在詩作〈時間的意義〉中形容:「小巷的青苔是時間的音符/可以綠化無助的歲月」,尋常感受中無聲而流、默然而逝的時間及歲月,在曾元耀詩筆舖陳下,透過「小巷」、「音符」、「綠化」的具象點景,一下子就有形、有色、有清音了,彷彿可以聽到,時間的曲巷綠絨絨地唱著歌兒,迤邐而去。

將抽象的概念化現為具象的感受,詩人一向掌握純熟:



時間的意義來自佛性的心境

隨緣、無所求地面對今日

在凡塵吸盡的剎那

新的日子自自然然被拉上來,

掛好



詩行有了「掛好」這二字的型塑,隨緣無求、以佛心面對的一個個新日子,即油然而生可觸可摸的立體感。詩人帶著我們去感應,時間的凝視多麼有張力,「若有黃昏經過我/我就能翻過那霞光/用心檢覈剎那的神意」。

讓文字流放給山風

詩人對世間苦難的觀照總是流露惻隱之心,〈那瑪夏的呼吸〉著墨八八風災土石流肆虐後的生態復育,建物閃亮在重生的曙光中,那份感動通透且充滿元氣:

給我們一棟會呼吸的屋子

讓文字流放給山風

給孩子們一棟

比雲海稍高的高腳屋

讓陽光可以路過我們的朗讀



是詩人亦是攝影能手的曾元耀,以文字意象顯影了置身雲端的布農族,引領讀者在詩行中,順著慢活的山脈,看到那瑪夏民權國小立起的高腳屋圖書館,「與羌蹄一起 磨合山間歲月/與鹿足一起 落腳在深山的 Maiasang(祖居地,布農語)」。學童的雙足、圖書館的高腳、羌蹄、鹿足,全都站在一起了,站在明亮的山風裡。

人類與動植物同體共生,與山谷、天空、冰雪相互牽連著脈息,〈致雪山巡山人〉詩境夐遠,卻有著如在眼前的臨場感:「你細心翻開雪的內幕/找尋萬年前歲月的紋身/那遺失的擦痕 母親的痛/而你的耳朵依稀聽到冰河拔營的聲音」。

一封〈來自苔蘚的邀請函〉,則喚醒了人們內心的溼潤與沁涼:「你化為一團不起眼的苔蘚,捕捉/古道的溼度,蓄滿靜默的風景/不須偽裝肅然,無須凝神/你已聽懂千年氣候變遷的轉折」。

以輕柔的歌聲擦拭微塵

在全集42首詩作中,對生態、環保涉入深刻的地誌詩,可說是占了大宗;而同時,詩筆的行腳也觸及了人物、生活事物的深層領域。〈致樹影〉為屏東作家郭漢辰凝鑄了蒼翠的象徵:「去南方半島的樟樹下,豎立樹影/樹立生生滅滅且不停息的禪語/在現世與來世之間往返傳令//抱歉,北大武山,郭漢辰把您的海拔帶走了」。最末一句真是重磅擊發,甚是撼人。

〈泰雅織布歌〉文字如絲、詩想動人,「以輕柔的歌聲擦拭微塵」,娓娓道出泰雅婦女的吟唱、祖靈的足跡、山林的黃昏、風的輕靈這種種或虛或實緊密的綰繫:「讓紗線在泰雅的經緯中固結/她編織自己/讓山風颳去身影的雜質/以安頓的姿態守成」。

詩人與外境的對流,抒而為詩,不論是世情萬象的感應者,或是人間悲喜的關懷者,或是行至心深處層層探掘意義的自我完成者,曾元耀認為好詩必具讀得懂、耐咀嚼、能令人感動的品質。抒情、詠物、敘事、寫史,在不同時間裡自由穿越這本情書,每一首詩,即如一幅芬芳的畫、一場流光溢彩的舞蹈、一個隱喻優美的故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