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北京 推館城融合 城市就是博物館 文/記者羅鑫 |2023.07.29 語音朗讀 668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館藏的1902年漢陽鐵廠製造的鋼軌。圖/新華社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圖/新華社在北京的瞭倉數字藏品博物館,觀眾在一間展示永定河傳說的展廳裡拍照。圖/新華社史家胡同博物館在清朝時是選拔留學生的考場。圖/新華社民眾參觀史家胡同博物館。圖/新華社 文/記者羅鑫博物館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產物,熔鑄了城市的文明歷史,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博物館門類豐富、特色鮮明,目前已形成大陸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博物館集群。預計2035年,各類博物館總數量超過460座。北京自二○二○年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以來,數據顯示,截至二○二二年底,北京共有備案博物館二百一十五家,年均接待觀眾超過五千萬人次。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北京這座世界著名古都的一張「金名片」,也是加強文化建設和促進城市發展的寶貴資源。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說,今年年內將發布的《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二○二三~二○三五)》提出,到二○三五年北京建成「全域活態博物館」。融入社會教育一到節假日,一群身穿黃馬甲、耳邊掛著擴音器的「小小講解員」,就活躍在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各個展廳。十七歲的講解員劉雨菲就是其中一員,她的志願講解經歷已長達十年多。儘管已經上高中,劉雨菲依然堅持定期來館裡講解,伴隨著博物館的「成長」,圍著她聽講解的文博愛好者也與日俱增。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國家自然博物館凝結了幾代人的文化記憶。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參觀需求,國家自然博物館多措並舉推動館城融合,主動融入學校、社區及線上平台,並且將在北京南中軸地區的大紅門博物館群開闢新館。國家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說,文物、標本、模型雖然是靜態的,承載的信息、價值卻是「活」的。跨學科研究、跨國交流、數字化呈現、展覽「走出去」等作法助力打造「流動的博物館」、「永不落幕的博物館」,為更多觀眾提供觸手可及的服務。今年以來,國家自然博物館搭載有科普展板、標本、化石、互動展項、球幕電影的流動科普車,陸續走進江西、福建的多所山區學校,「點亮」孩子們好奇的目光。據介紹,自二○一四年開通以來,國家自然博物館流動科普車已前往大陸十二個省區市的中小學,為二十多萬學生提供研學教育活動。一面挖掘展覽展示內容及形式的存量,一面開闢展覽展示的空間增量,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守正創新是北京加快建設「博物館之城」,推動館城融合、打造全域活態博物館的縮影。融入社區街巷北京老城是博物館聚集區,既有北京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等綜合性博物館,又有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等專題性博物館,還有眾多由企業或個人運營的特色博物館。近年來,北京老城中的一些傳統會館與名人故居也在騰退修繕後逐步向市民開放,開展文物活化利用,拓展博物館功能。入夏以來,晚風送爽,位於北京什剎海西海北岸的北京郭守敬紀念館並沒有沉寂下來。大運河主題音樂會、大運河詩詞賞析會、大運河主題圖書角,吸引附近居民及慕名前來的市民感受大運河文化底蘊。「自二○一九年社會化運營以來,紀念館聚集了專業的團隊,對博物館運營體系進行大幅提升。」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執行館長張鵬說,北京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北京名副其實的大館,它們是「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大動脈」,但是北京還有許多中小微博物館,就好像「毛細血管」,它們也需要被激活。據了解,到二○一八年,北京郭守敬紀念館經過一年多的展陳更新及運營管理提升後,在二○一九年接待量實現同比增加約五倍。走進北京胡同走進北京東城史家胡同,一座座老北京四合院建築彷彿讓時光都慢了下來。「一條胡同,半部中國近代史。」史家胡同曾是清政府選拔赴美留學生的考場,諸多名人曾居住於此,它也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肇始之地。史家胡同二十四號院曾是民國才女凌叔華的故居,印度文豪泰戈爾訪華時曾到訪於此,各路名流也是這裡的常客。幽靜的小院、蒼勁的古樹,涵蓋古建文化、民間風俗、名人舊事、歷史變遷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將觀眾帶回記憶中的老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副館長潘禾瑋弈介紹,該博物館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自二○一三年建成以來,博物館面向胡同居民徵集老家具、老照片等老物件,邀請藝術家開展「胡同聲音」項目,錄製、收集了胡同裡的蟲鳴、叫賣,打造常設展覽,為胡同居民留下共同的記憶。史家胡同博物館其中空間稍大的一間屋子經過改造,成為社區議事廳、居民會客廳和活動報告廳,發揮展示社區文化、開展各類普及教育活動的功能。在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和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共同運營下,史家胡同博物館如今已成為老城保護、街區更新、社區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2035年460座博物館數位技術打破時空限制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著博物館的形態。在北京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不少博物館通過與新技術、新方法的融合,打破藏品的時空限制,進一步拓展與社會的溝通渠道,吸引更多人關注博物館、走進博物館。近年來,位於北京中軸線北端的鼓樓經過修繕及展示提升,文物建築歷史風貌得到恢復,歷史文化內涵得到進一步挖掘,成為遊客爭相前往的「網紅打卡地」。其中運營的「時間的故事」展覽,通過沉浸式數字展、交互體驗等方式闡釋北京鐘鼓樓的報時功能、建築特點、周邊地區民俗文化等內容,讓古老的鼓樓煥發新的生機。親身感受文化碰撞在京西首鋼園區,料倉、筒倉等工業遺產被改造成博物館、藝術館,迸發出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文化活力。在光影、聲效的渲染下,三百萬年前的「永定河」滾滾而來、洶湧澎湃,一幕幕傳說故事在三百六十度的沉浸式數字空間中輪番上演,賦予古老的永定河文化故事以新的展現形式。瞭倉數字藏品博物館(又稱瞭倉藝術館)館長韓月說,開館一年多來,博物館圍繞家風文化、詩詞文化、永定河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策畫了三期展覽。這些展覽突出科技屬性,運用全息影像、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向觀眾展現活態化、沉浸式的上古神話傳說,以及不同時代的文化符號,同時增加互動環節,驅動聲音傳感器,傳達中國傳統詩詞的審美意境。在京西首鋼園區的「RE睿.國際創憶館」,「平行時空:在希臘遇見兵馬俑」成就回顧展將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中國兵馬俑考古遺址、文物保護實驗室等的內容,紛紛實現數字化呈現,讓遊客彷彿身處兵馬俑群之間。在「虛擬展廳」中,觀眾可以觀看將軍俑與克羅伊索斯青年雕像「面對面」佇立,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化的碰撞。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數字遺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賀艷說,數字技術的應用打破時空限制,讓文物的呈現更加生動、有趣,吸引更多觀眾深入了解中國的古代文明。目前,北京每十萬人擁有約零點九家博物館。到二○三五年,北京各類博物館(包括類博物館文化空間)總數量預計超過四百六十座,實現每十萬人擁有兩座博物館。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杭州解碼人文經濟學 下一篇文章 【大陸產業觀察】西安 變身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 作者其他文章【世界遺產專題20】 北京中軸線 歷史畫卷更加立體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