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指出,血便是一個常見的症狀,指的是糞便有血,不管肉眼看見或是檢驗發現的,都代表著消化道或是肛門有出血的情形。在排除藥物、飲食因素後,出現血便,千萬別輕忽。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60多歲許小姐,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因為慢性腎病,定期洗腎多年。最近一個月有間歇性血便,大便顏色類似深紅色葡萄酒,前往門診檢查。在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在下行結腸有一個持續流血的出血點,雖然傷口小,但是時間一長,出血的量也不少,抽血檢驗血紅素剩下7g/dL(正常值為11以上)。當下以大腸鏡止血夾止血,血便的情形,目前沒有復發。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血便是一個常見的症狀,指的是糞便有血,不管肉眼看見或是檢驗發現的,都代表著「消化道」或是「肛門」有出血的情形。大多數的血便,是由大腸直腸肛門的疾病所導致,其中大腸的問題,需要完整的大腸鏡檢查。
「大便顏色不同,出血位置也不同。」當出出血點在上消化道時,血便的顏色會比較偏向黑色;下消化道或是肛門出血時,血便會以紅色呈現。另外有時是跟飲食有關,像是吃了甜菜、紅肉的火龍果等,可能會出現紅色的大便;有些藥物或是含動物血的食物,會讓大便呈現偏黑色。在排除藥物、飲食因素後,出現血便,千萬別輕忽。
康本初表示,造成血便的大腸問題,有憩室出血、發炎潰瘍出血、息肉腫瘤出血,及發生在許小姐身上的「血管異常增生」。血管異常增生與年紀有關,隨著年紀增加,黏膜下的小血管可能會擴張扭曲,形成微小的動靜脈吻合,倘有慢性腎病,會讓血管異常增生提早發生。
若出血的原因,是大腸的血管異常增生,最快的治療方式,為內視鏡止血;內視鏡止血工具包括氬氣電漿凝固術、止血夾、止血針等。若內視鏡治療不成功,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攝影栓塞,甚至手術止血。
「看不見的血便,也要當心!」除了明顯可見的血便外,近來民眾對糞便潛血檢查,接受度已提高,國健署也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確認大便中是否有肉眼看不到的血液。康本初提醒,有血便問題者,倘能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問題便能愈早發現,治療成功的機會也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