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裡的天然糖有纖維、有營養,一口一口慢慢吃,血糖釋放穩定,保護大腦。圖/123RF
【本報台北訊】近期,受到某知名飲品的新聞影響,大家多討論玉米糖漿的話題,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在臉書指出,玉米糖漿早就滲透進入許多食品,包括手搖飲、瓶裝飲料、蛋糕、燕麥棒、優格、沙拉醬等,日常生活早已被「甜甜的陷阱」包圍得密不透風了。
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 HFCS)不是天然水果裡的果糖,而是一種特別容易讓血糖忽高忽低,更容易在身體裡引起慢性發炎的糖。
張家銘說,很多人以為,吃點糖、喝點飲料,了不起就是胖一點、血糖高一點,沒什麼大不了。但他在臨床看到,這些日常甜食背後,藏著一個長期破壞健康、慢慢偷走身體穩定性的隱形機制,這個凶手,正是讓血糖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忽上忽下的糖分。
身體慢性發炎 甜食吃多惹禍
高果糖玉米糖漿最大的問題,不只是甜。它進入身體後,血糖會一下子衝高,胰島素被迫急忙出動,隨之而來的是血糖又突然掉下來,這種反覆上上下下,讓身體長期處在一個「不穩定、發炎、疲憊」的狀態。
張家銘指出,很多人明明還年輕,卻愈來愈常抱怨,容易累、記性差、精神不好、反應變慢、甚至情緒不穩、容易焦躁。這些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症狀,背後很可能就是長期這種血糖忽高忽低,讓身體慢性發炎,慢慢改變了身體代謝的結果。
根據《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研究,長期攝取這類糖,即使體重不見得變胖、腰圍不見得增加,但身體裡的發炎指標「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卻確實上升了。這代表什麼?代表身體正在悄悄發炎,而這種慢性發炎,就是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起點。
飲料醬料蜜餞 應留意成分表
張家銘表示,大腦同樣怕這種忽高忽低的血糖,特別是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對於血糖變化非常敏感。《Nutrients》期刊2024年的研究指出,吃太多這種糖,不只會讓人更容易健忘、專注力下降,甚至還會提高失智的風險。
有人會說:「糖不是吃了讓人比較有精神嗎?」沒錯,短暫的提神效應是存在的,但長期下來,卻讓我們的大腦愈來愈依賴糖,習慣靠外力撐住精神,反而讓專注、反應、情緒都愈來愈容易失控。
許多食物中,可能加了著讓血糖亂飆的「玉米糖漿」,包括手搖飲、汽水、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能量飲料;餅乾、蛋糕、冰淇淋、巧克力、糖果、果凍、布丁;番茄醬、沙拉醬、燒烤醬、蜂蜜芥末醬等醬料,甚至是早餐穀片、燕麥棒、能量棒、甜麵包;加工水果、蜜餞、罐頭水果等。
張家銘提醒,買東西時,應注意看成分表:「高果糖玉米糖漿」、「Corn Syrup」、「Fructose-Glucose Syrup」、「HFCS-55」這些,都是它的化身。不是一口的問題,是每天都在累積的後果,因研究早就證實,吃得愈多、喝得愈多,失智、記憶力衰退、代謝失調的風險就愈高。
反而,水果裡的天然糖,因為有纖維、有營養,一口一口慢慢吃,血糖釋放穩定,反而能保護我們的大腦。簡單說,一杯含糖飲偷走你的清醒,一顆蘋果才是真正的養腦食物。
張家銘提醒,維持身體血糖穩定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從生活裡慢慢拿掉這些讓血糖亂飆的糖,每少喝一杯含糖飲料,每少吃一口加工食品,就是在替自己存下更好的代謝、更好的腦袋、更清醒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