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陶通常不上底釉。圖/謝武昌
文/謝武昌
移居苗栗近二十年,深刻感受到客家文化的內涵與底蘊:在苑裡,把藺草編成草蓆;在汶水,把稻草織成茶壽;在三義,把木頭雕成藝品;在公館,把黏土燒成陶器。
苗栗盛產優質黏土與天然氣,秉賦了燒窯過程中火與土的天然條件。而苗栗燒陶,伊始於原住民族,現代化於日治時期,蓬勃發展於一九八○年代。斯時,苗栗公館地區集結超過四百家陶瓷業者,素有「窯的故鄉」、「酒甕之鄉」的美稱。雖然隨著時代轉變,榮景不在,很多傳統陶瓷廠紛紛停業或面臨轉型。但據我觀察,傳統陶瓷業轉型柴燒創作,是一股充滿能量的發展趨勢,方興未艾!
柴燒陶,是指以木柴為燃料燒製而成的陶土作品。柴燒陶通常不上底釉,利用木材投窯,經過四天三夜的燃燒,讓灰燼隨火焰走勢自然飄落於坯體上。當溫度超過一千兩百六十度時,木灰開始熔融,並與坯土所含金屬礦物產生化學變化,形成色澤溫暖、層次豐富的釉色附著於坯體表面。柴燒過程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或釉料,坯體所有落灰、火痕、結晶,都是純然任由柴、火、土之間的交互作用與微妙變化所形成的天然肌理。
苗栗發展柴燒陶藝,不過二十餘年光景,自然極簡、粗獷樸拙、無拘無束,動有咆嘯山林之快,靜則有會心禪境之美。粗估目前苗栗地區柴燒窯至少有一百口,從事柴燒創作者至少五百人以上。相關民間組織包括苗栗縣陶藝協會、苗栗縣柴燒陶藝創作協會、栗縣山城藝術文化協會;另外還有苗栗陶瓷博物館、苗栗工藝園區、聯合大學、元培科技大學、苗栗農工等研發、技術輔導與人才培育機構的支援。
一座城市的偉大,不在於進駐多少外來產業,而在於在地產業如何因應時代變遷,並在調適過程中與居民生活、聚落紋理、景觀風貌、集體記憶產生鏈結,進而形塑其性格與文化,這才是真正的光榮與永續!
柴燒的創作與發展,已吸足苗栗土壤的養分,從傳統中蛻出創新,正準備以地方創生的力量,躍向全球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