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大佛坐姿微駝,據說帶有中國宋朝佛像風格。圖/林堯
修復前的八卦山大佛和石獅。圖/林堯
文/林堯
彰化八卦山大佛於今年五月二十六日(農曆四月八日浴佛節,即釋迦牟尼佛誕辰)修復完成,外觀呈現巧克力色澤,再現往日風華。
最近一次造訪八卦山大佛,是在二○一五年。而新冠疫情前去日本神奈川縣拜訪鎌倉大佛時,一直覺得兩尊大佛造型有些神似。果然,根據彰化縣文化局說法,八卦山大佛係仿照自日本的鎌倉大佛。
根據歷史記載,一八九五年乙未戰爭時,日本親王北白川宮能久死於砲擊,於是,日本人就在現今的八卦山大佛原址建了「親王殿下紀念碑」。一九五四年,善化堂堂主溪松等人在該地籌建黑色如來大佛,由林慶堯設計監造,全身以鋼筋水泥塑成,於一九六一年竣工。
八卦山大佛乃釋迦牟尼佛,蓮花座直徑長十四公尺,高約二十二公尺,佛像內有六層樓。曾是東亞第一大佛、彰化地標,全台八景之首,也是許多人童年的回憶。
一九六三年,大佛前設立兩隻石獅。一九七二年於大佛後方建大佛殿,一、二、三樓分別主祀至聖先師孔子、關聖帝君、釋迦牟尼佛,是「儒、釋、道」合一的宗教園區,二○○二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至於鎌倉大佛,乃是日本政府指定的國寶,高約十一‧三公尺,重約一百二十一噸,為一巨大阿彌陀佛銅雕。雖沒有奈良東大寺的大佛高,卻是日本佛教藝術史的無價之寶。
根據鎌倉幕府的編年體史書《東鑑》(又稱《吾妻鏡》)記載,鎌倉大佛是由上古僧人募集民眾捐款,於一二五二年開始建造,比八卦山大佛早了七百多年歷史。
初建時,大佛原本供奉於大佛殿。佛殿於一三三四年、一三六九年兩度遭受颱風侵襲,並在一四九八年的一場大地震中被完全摧毀。不過,這尊大佛卻得以安然無恙地保留至今。而歷經風雨洗滌、略顯斑駁的青銅色佛像,似乎反而更能撫慰人心。
大佛如今所在的正乘泉寺高德院,則是江戶時代(一六○三~一八六七)中期,淨土宗的兩位僧人在淺草商人資助下,所修復的一座專門修持念佛的寺廟。
無論是高德院鎌倉大佛還是彰化八卦山大佛,都是佛教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象徵,同時也是人們尋求心靈寧靜和智慧的場所,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