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蔭書店創辦人 劉毅 想鎖定讀者群,要有自己的特色 文/記者尹思源 |2023.05.07 語音朗讀 374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福蔭書店」的書攤前,一簇簇溫潤的燈光灑在各式各樣的書籍上。圖/新華社劉毅珍惜讀者的留言。圖/新華社劉毅沒想到無人書店開展至今,沒丟過一本書。圖/新華社 文/記者尹思源 沿著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向東北方向走一百公尺左右,「百年歷史百米長」的楊福蔭路擠在兩排老樓中間,像一位飽經世事的長者,靜靜地看著不遠處的喧囂。踏著楊福蔭路上的斑駁樹影,記者走進了福蔭書店。這是一間「自助購書」的書店,書店負責人劉毅每天開門後就會離開,直到關店前才會回來。顧客選書後,要自行按照價簽上的價格付款,在大部分時間裡,這家店處於真正的「無人」狀態。和讀者心靈溝通相互信任步入福蔭書店,就能看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這會兒是自助購書,您和書是這的主人。整間書店大概五十平方公尺,越過門廳後有兩個房間,中間用門簾隔著。外間類似展廳,簡易的木架上擺放著時下最熱門的書籍門類,數量不多卻本本經典。裡間則是書店的熱門「打卡地」,留言牆、印章台與數千冊圖書融為一體,不時有年輕人來拍照留念。在網路平台的「天津書店音像好評榜」上,福蔭書店占據著榜首位置。開在繁華商業街邊緣的安靜小店隔絕了熱鬧,沒有過多的文創產品,沒有咖啡甜點,也沒有店員的過度推銷,只有店主和讀者之間的心靈溝通和相互信任。書店創辦人,五十五歲的劉毅,是一位典型的「天津爺們兒」,爽朗樂觀、熱情灑脫,這間書店也像他一樣,充滿「鬆弛感」和「信任感」。在許多老主顧眼中,這種「鬆弛感」和「信任感」正是福蔭書店的寶貴之處。見證紙本出版業的興衰「自助售書模式開展以來,沒有丟過一本書,還收穫了這麼多的認可和鼓勵,這是我完全沒有想過的。」從二○一八年嘗試無人售書至今,留言牆上已經貼滿了紙條,劉毅不禁感慨,「從一個小書攤發展到現在,我這間小店也算見證了這座城市二十多年來的變遷。」時鐘撥回一九九六年,沒能躲過下崗潮的劉毅思考起了謀生的法子。聽朋友介紹賣書是個不錯的出路,他跑去圖書批發市場選購了近人民幣三百元的書,推著自行車馱著書筐擺起了小書攤。一年後,福蔭書店正式開業。楊福蔭路位於海河畔,所在區域是當年天津輕紡產品銷售中心之一,各類輕紡產品琳琅滿目,唯獨缺少相應的專業書籍。劉毅專程趕往北京,聯繫出版社選購了一批紡織、裁剪類專業書籍,一下子就打開了市場。「當時正處於出版發行行業的『黃金期』,最多的時候一小時就能賣出三百本書,基本一整天都在忙。」和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不到三十歲的劉毅愛讀金庸,喜歡和附近學校的學生們交流武俠小說中的精采段落。「推著車去附近學校賣書,一般都是『滿載而去、空手而回』。」但很快,他就遇到了經營難題。二○○三年,互聯網購書平台迎來迅猛發展,在「快遞配送+貨到付款」的商業流程下,網絡購書成了許多年輕人的第一選擇,福蔭書店的銷量也受到明顯影響。「最少的時候一天只能賣四、五本書,很多熟客也都不來了。」劉毅逐漸意識到,年輕人轉向網路購書,之前暢銷的紡織類專業書籍也即將「失寵」。想要鎖定讀者群,就要有自己的特色。那段時間,他幾乎嘗試了能想到的所有辦法,提升書籍品類、降低銷售價格,搞促銷、跑展會、擺書攤……劉毅說,很多同行被迫轉行,書店能夠堅持下來,全靠社會各界的幫助和鼓勵。二○一七年,劉毅獲得天津市發放的書店專項扶持資金。他把小書屋裝修一新,策畫了一系列活動。二○一八年,才開始嘗試「無人售書」的模式。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作家 李佩甫 閱讀是提升自身的唯一捷徑 下一篇文章 【金銀細工製作技藝傳承人】王杰忠、王晨 父子聯手 匠心傳承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4依舊青山入眼來2025.09.2805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06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07伊拉克通訊展 機器人搶鏡2025.09.2708明年最低工資 漲至29500元 2025.09.2709【海闊天空】一窺雲的故鄉 武界祕境之旅2025.09.2710緬甸寶塔節 上演水上慶典2025.09.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東台髮繡傳承人】陳伯余 從傳承中走向未來【大豐瓷刻傳承人】陳銀付 一事做極致不枉此生【網路講書人】趙健 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搭伙兒CHAOS」主理人】馮欣雨 菜市書屋做文化平台【杭錦後旗愛心志願者協會創辦人】高保雲 平凡善舉造就大愛 作者其他文章魏瑞紅 讓每個人都成為 有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