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蔭書店創辦人 劉毅 想鎖定讀者群,要有自己的特色 文/記者尹思源 |2023.05.07 語音朗讀 368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福蔭書店」的書攤前,一簇簇溫潤的燈光灑在各式各樣的書籍上。圖/新華社劉毅珍惜讀者的留言。圖/新華社劉毅沒想到無人書店開展至今,沒丟過一本書。圖/新華社 文/記者尹思源 沿著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向東北方向走一百公尺左右,「百年歷史百米長」的楊福蔭路擠在兩排老樓中間,像一位飽經世事的長者,靜靜地看著不遠處的喧囂。踏著楊福蔭路上的斑駁樹影,記者走進了福蔭書店。這是一間「自助購書」的書店,書店負責人劉毅每天開門後就會離開,直到關店前才會回來。顧客選書後,要自行按照價簽上的價格付款,在大部分時間裡,這家店處於真正的「無人」狀態。和讀者心靈溝通相互信任步入福蔭書店,就能看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這會兒是自助購書,您和書是這的主人。整間書店大概五十平方公尺,越過門廳後有兩個房間,中間用門簾隔著。外間類似展廳,簡易的木架上擺放著時下最熱門的書籍門類,數量不多卻本本經典。裡間則是書店的熱門「打卡地」,留言牆、印章台與數千冊圖書融為一體,不時有年輕人來拍照留念。在網路平台的「天津書店音像好評榜」上,福蔭書店占據著榜首位置。開在繁華商業街邊緣的安靜小店隔絕了熱鬧,沒有過多的文創產品,沒有咖啡甜點,也沒有店員的過度推銷,只有店主和讀者之間的心靈溝通和相互信任。書店創辦人,五十五歲的劉毅,是一位典型的「天津爺們兒」,爽朗樂觀、熱情灑脫,這間書店也像他一樣,充滿「鬆弛感」和「信任感」。在許多老主顧眼中,這種「鬆弛感」和「信任感」正是福蔭書店的寶貴之處。見證紙本出版業的興衰「自助售書模式開展以來,沒有丟過一本書,還收穫了這麼多的認可和鼓勵,這是我完全沒有想過的。」從二○一八年嘗試無人售書至今,留言牆上已經貼滿了紙條,劉毅不禁感慨,「從一個小書攤發展到現在,我這間小店也算見證了這座城市二十多年來的變遷。」時鐘撥回一九九六年,沒能躲過下崗潮的劉毅思考起了謀生的法子。聽朋友介紹賣書是個不錯的出路,他跑去圖書批發市場選購了近人民幣三百元的書,推著自行車馱著書筐擺起了小書攤。一年後,福蔭書店正式開業。楊福蔭路位於海河畔,所在區域是當年天津輕紡產品銷售中心之一,各類輕紡產品琳琅滿目,唯獨缺少相應的專業書籍。劉毅專程趕往北京,聯繫出版社選購了一批紡織、裁剪類專業書籍,一下子就打開了市場。「當時正處於出版發行行業的『黃金期』,最多的時候一小時就能賣出三百本書,基本一整天都在忙。」和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不到三十歲的劉毅愛讀金庸,喜歡和附近學校的學生們交流武俠小說中的精采段落。「推著車去附近學校賣書,一般都是『滿載而去、空手而回』。」但很快,他就遇到了經營難題。二○○三年,互聯網購書平台迎來迅猛發展,在「快遞配送+貨到付款」的商業流程下,網絡購書成了許多年輕人的第一選擇,福蔭書店的銷量也受到明顯影響。「最少的時候一天只能賣四、五本書,很多熟客也都不來了。」劉毅逐漸意識到,年輕人轉向網路購書,之前暢銷的紡織類專業書籍也即將「失寵」。想要鎖定讀者群,就要有自己的特色。那段時間,他幾乎嘗試了能想到的所有辦法,提升書籍品類、降低銷售價格,搞促銷、跑展會、擺書攤……劉毅說,很多同行被迫轉行,書店能夠堅持下來,全靠社會各界的幫助和鼓勵。二○一七年,劉毅獲得天津市發放的書店專項扶持資金。他把小書屋裝修一新,策畫了一系列活動。二○一八年,才開始嘗試「無人售書」的模式。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作家 李佩甫 閱讀是提升自身的唯一捷徑 下一篇文章 【金銀細工製作技藝傳承人】王杰忠、王晨 父子聯手 匠心傳承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退休之後2025.05.0107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8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 作者其他文章魏瑞紅 讓每個人都成為 有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