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蔭書店創辦人 劉毅 想鎖定讀者群,要有自己的特色

文/記者尹思源  |2023.05.07
3688觀看次
字級
「福蔭書店」的書攤前,一簇簇溫潤的燈光灑在各式各樣的書籍上。圖/新華社
劉毅珍惜讀者的留言。圖/新華社
劉毅沒想到無人書店開展至今,沒丟過一本書。圖/新華社

文/記者尹思源

沿著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向東北方向走一百公尺左右,「百年歷史百米長」的楊福蔭路擠在兩排老樓中間,像一位飽經世事的長者,靜靜地看著不遠處的喧囂。踏著楊福蔭路上的斑駁樹影,記者走進了福蔭書店。

這是一間「自助購書」的書店,書店負責人劉毅每天開門後就會離開,直到關店前才會回來。顧客選書後,要自行按照價簽上的價格付款,在大部分時間裡,這家店處於真正的「無人」狀態。

和讀者心靈溝通相互信任

步入福蔭書店,就能看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這會兒是自助購書,您和書是這的主人。整間書店大概五十平方公尺,越過門廳後有兩個房間,中間用門簾隔著。外間類似展廳,簡易的木架上擺放著時下最熱門的書籍門類,數量不多卻本本經典。裡間則是書店的熱門「打卡地」,留言牆、印章台與數千冊圖書融為一體,不時有年輕人來拍照留念。

在網路平台的「天津書店音像好評榜」上,福蔭書店占據著榜首位置。開在繁華商業街邊緣的安靜小店隔絕了熱鬧,沒有過多的文創產品,沒有咖啡甜點,也沒有店員的過度推銷,只有店主和讀者之間的心靈溝通和相互信任。

書店創辦人,五十五歲的劉毅,是一位典型的「天津爺們兒」,爽朗樂觀、熱情灑脫,這間書店也像他一樣,充滿「鬆弛感」和「信任感」。在許多老主顧眼中,這種「鬆弛感」和「信任感」正是福蔭書店的寶貴之處。

見證紙本出版業的興衰

「自助售書模式開展以來,沒有丟過一本書,還收穫了這麼多的認可和鼓勵,這是我完全沒有想過的。」從二○一八年嘗試無人售書至今,留言牆上已經貼滿了紙條,劉毅不禁感慨,「從一個小書攤發展到現在,我這間小店也算見證了這座城市二十多年來的變遷。」

時鐘撥回一九九六年,沒能躲過下崗潮的劉毅思考起了謀生的法子。聽朋友介紹賣書是個不錯的出路,他跑去圖書批發市場選購了近人民幣三百元的書,推著自行車馱著書筐擺起了小書攤。

一年後,福蔭書店正式開業。楊福蔭路位於海河畔,所在區域是當年天津輕紡產品銷售中心之一,各類輕紡產品琳琅滿目,唯獨缺少相應的專業書籍。劉毅專程趕往北京,聯繫出版社選購了一批紡織、裁剪類專業書籍,一下子就打開了市場。

「當時正處於出版發行行業的『黃金期』,最多的時候一小時就能賣出三百本書,基本一整天都在忙。」

和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不到三十歲的劉毅愛讀金庸,喜歡和附近學校的學生們交流武俠小說中的精采段落。「推著車去附近學校賣書,一般都是『滿載而去、空手而回』。」

但很快,他就遇到了經營難題。二○○三年,互聯網購書平台迎來迅猛發展,在「快遞配送+貨到付款」的商業流程下,網絡購書成了許多年輕人的第一選擇,福蔭書店的銷量也受到明顯影響。「最少的時候一天只能賣四、五本書,很多熟客也都不來了。」

劉毅逐漸意識到,年輕人轉向網路購書,之前暢銷的紡織類專業書籍也即將「失寵」。想要鎖定讀者群,就要有自己的特色。

那段時間,他幾乎嘗試了能想到的所有辦法,提升書籍品類、降低銷售價格,搞促銷、跑展會、擺書攤……劉毅說,很多同行被迫轉行,書店能夠堅持下來,全靠社會各界的幫助和鼓勵。二○一七年,劉毅獲得天津市發放的書店專項扶持資金。他把小書屋裝修一新,策畫了一系列活動。二○一八年,才開始嘗試「無人售書」的模式。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