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七日,代表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與代表中國大陸的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見面了。兩人隔桌握手的畫面透過媒體傳到世界各地,轟動一時。
因為,這是海峽兩岸自一九四九年分治以來,民間代表在獲得官方授權下首度正式接觸。
雙方經過兩天密集對談,於同月二十九日上午簽署《兩岸公證書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及《辜汪會談共同協議》等四項事務性協議,奠下了日後兩岸推展事務性工作的基礎。
自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受到國共內戰遲遲未能塵埃落定的影響,兩岸政權很長一段時間不僅沒有往來,甚至視對方為鬼魅。在台灣,凡是沾上中國大陸政權的就有「通匪」嫌疑;在中國大陸,只要沾上台灣政權的也有「蔣賊」嫌疑。蔣經國總統於一九七九年四月四日中常會所提「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或能說明這段時間兩岸的狀態。
然而,隨著國際冷戰的兩極對抗在一九八○年代末期消解,兩岸關係也逐漸趨於和緩。
就在中國大陸逐漸走向改革開放之際,北京當局率先對台放開,不僅基於吸引外資的目的,積極吸收包括港資、台資與僑資在內的華人資本赴陸投資;也基於人道理由,歡迎台籍人士返鄉探親。台灣方面的行動相對較緩,直到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外省人」才能以返鄉探親名義,經香港等第三地回到中國大陸。
台海兩岸雙邊開放是民間先行,政治問題擱置不論,然而這也衍生了許多問題,諸如兩岸戶籍如何認定、子女財產繼承與拋棄、跨境犯罪如何處置等等。但因兩岸政權彼此互不承認,官方絕無可能直接接觸,為了處理兩岸事務,兩岸分別成立海基會與海協會為白手套居間協調,然而相關程序仍是摸著石子過河。
一九九二年一月底,海協會向海基會發出邀請,希望在聯繫合作事宜方面交換意見,海基會也覆函表示歡迎。該年年末,雙方達成「九二共識」並以此為政治基礎,前後歷經十餘次的函電往來與預備磋商,終於讓雙邊接觸成真。
基於兩岸平等的原則,首度會談地點選擇在第三國新加坡海皇大廈一間有兩個門的會議室,汪道涵和辜振甫各由一個門進場,沒有主賓之分,還特地安排雙方分別乘坐兩部電梯出入會場。
辜汪兩人此前並不認識,然因年紀相仿,又恰好都是京劇的愛好者,在會談揭開序幕時,兩人便以此開題,為嚴肅的政治添上幾分輕鬆氣氛。由於台海兩岸中文書寫簡繁有別,在對等考慮下,雙方簽訂的協議書也有繁、簡兩個版本;落款有日無年,以尊重兩岸紀年方式的不同。
自始,兩岸民間交往才有了相關文件的依循,不僅提供雙方人民保障,也能減少雜亂無章的情狀。
會談總比避談好,接觸總比隔拒好,兩岸之間微妙的關係下,無論雙邊政府如何考慮,都必須顧及雙邊人民在人道、商務、交流以及往來的需求。在辜汪會談將滿三十周年的今日,兩岸依存甚深,盼能以此基礎持續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