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市隨筆】《走路:獨處的實踐》 靜聽、靜觀、靜思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2023.04.23
2765觀看次
字級
《走路:獨處的實踐》 圖/時報出版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卸下官職後,移居南部屏東大武山下的潮州小鎮,日常除陪伴老母親外,以走路當活動。她出版《走路:獨處的實踐》一書,敘述她也如康德或梭羅一般,不僅走路運動,也哲思一些天地間的問題。



除非身障或臥病,走路是每個人每天最基本的活動,有些人把走路當運動,到運動場或山區小徑走路、健行,有些人則戴計步器,以衛福部建議的日行萬步以上為目標。

除了健身,也有人的走路另有目標,他們以走路為手段,藉著周遭環境的變化、遇見不同的人事物或動、植物,思考許多人世間的道理,此謂之哲思式的走路。例如德國哲學家康德下午準時出門去走路,許多哲學思想,就在散步中想出來;美國作家梭羅每天沿著華爾騰湖畔遊走,一年後寫成散文大著《湖濱散記》。

這樣的人走路,是除了腳動之外,還靜聽、靜觀、靜思,思考自己所聽、所看,蘊釀自己的思想和文章。

窩居網路才是獨處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卸下官職後,移居南部屏東大武山下的潮州小鎮,日常除陪伴老母親外,也以走路當活動。去年她出版《走路:獨處的實踐》一書,敘述她如康德或梭羅一般,把走路不僅當運動,也哲思一些天地間的問題。若詳細比較,龍應台之走路,比起康德或梭羅更入世,她不只看路邊的動植物,還會與果農、菜農聊天;看見菜市場或郵局,也會進去與攤販聊天、與郵局櫃台工作人員互動,而大武山下小鎮的大自然風光與居民生活的方式,也盡在此書中。

另一個不同點是,大武山區域廣大,拜現代汽車之發明,龍應台能開車到更遠的山區或地域停駐,再徒步走個4、5公里。

這本書就收錄了40篇龍應台在大武山下鄉居,日常行走於鳳梨田、香蕉園與大山大海之間,並與果農、漁民、獵人、原住民為伍的生活小記事散文。台北人看龍應台,或許認為她是隱居、獨處於鄉野小鎮,她則認為居住在滾滾紅塵的台北,若窩居室內網路世界,那才是獨處。

走一條沒走過的路

在這本書的前言,龍應台要讀者新年有新願望,就從立志走路開始。即使是擁擠的市集,只要是走路,也能讓自己在喧鬧中靜聽、靜觀、靜思,更何況是到郊野行走。她以走一條沒走過的路、去菜市場跟十個人說話、跟著水聲走、去一個沒去過的部落、親手寫一封信,走到小鎮郵局寄出等等為例的20個方式,為讀者列舉了走路的目標。

走路途中,看見苦瓜、絲瓜、玉米田、毛蟲等等細微之動植物;與純樸的農民、菜農或郵局人員互動的言語生動有趣。小鄉偏鎮的四時歲紀,因著龍應台的走過,而靈活生動起來。

書中收錄有18幅作者利用電腦繪畫軟體 (電繪)的鄉土氣息畫作當插圖,在文化氣息薄弱的鄉下,即使不是畫家,也能畫出鄉野風景,但前提是你要先出去走路,才能將你所見、所聽、所思,在電繪中取材。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該多走路吧!這本《走路:獨處的實踐》,或許有可供你、我參考之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