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河南大別山區 文旅蝶變的青春密碼 文/記者桂娟、雙瑞、史林靜 |2023.04.22 語音朗讀 407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劉巧娟在陶瓷產品創新體驗中心裡查看產品。圖/新華社肖珺景在網路平台直播銷售茶葉。圖/新華社信陽市羅山縣何家沖村的「有稻山房」民宿。圖/新華社肖珺景在信陽市河區的茶園內採茶。圖/新華社 文/記者桂娟、雙瑞、史林靜四月的信陽一層層茶樹、一抹抹綠意鋪疊,在四溢的茶香中,信陽毛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肖珺景忙著打理茶園、為客戶打包發貨。二十六歲的肖珺景從小在茶鄉長大,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傳承推廣信陽毛尖非遺手工炒製技藝。茶鄉女孩重新識茶肖珺景出生在信陽毛尖核心產區信陽溮河區,家裡世代製茶。姥爺周祖宏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陽毛尖茶採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父親也是一位製茶高手。父母相識源於「茶」。「炒茶是個體力活,姥爺三個孩子都是女兒,父親成了姥爺的大徒弟,按他的話說,學炒茶才能跟媽媽有話聊。」肖珺景說,在家人熏陶下,她從小就對茶感興趣,學習之餘,經常幫家裡採茶。二○一九年,即將大學畢業的肖珺景面臨一個重要抉擇:去大城市闖蕩,還是回到故鄉傳承茶業。肖珺景苦思良久。那段時間,肖珺景不停地回想起從小陪她長大的茶園。最終,在更加深入了解溮河區「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的發展思路後,她決定回到家鄉,接手「茶人世家」的非遺傳承大旗。二○一九年八月,肖珺景考取茶藝師資格證和評茶員資格證,同時開始對家鄉茶樹及生長情況進行記錄,並堅持閱讀與茶相關的書籍。那段時間,肖珺景手機裡的所有搜索都與「茶」有關。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發現不少問題:當地農民幾乎戶戶種茶,但由於管理粗放和生產存儲方式簡陋,導致茶葉產量低、質量差、價格上不去。「想讓信陽茶真正走出去,必須提高標準,創品牌推文化。」肖珺景想。隨後,她創立了「珺景與茶」品牌,並去各地參加展覽活動,推廣信陽茶。為了提升茶葉產量和質量,肖珺景一改傳統作坊式生產模式,率先在譚家河鄉土門村建起了標準化生產廠房,並不斷改進製茶工藝。被看見才能被熱愛二○二○年,肖珺景開始「網絡直播帶貨」的探索,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拍攝了一系列信陽毛尖茶的視頻,並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科普茶功效、推廣茶文化,目前她在短視頻平台已收穫了兩萬多粉絲。「不拿茶把拿手機,能行嗎?」起初,對於肖珺景的「走紅」,家人心存懷疑。如今,網路平台上不斷攀升的茶葉銷量、陸續前來購置茶葉的「網友」,不僅讓家人打消了念頭,也吸引附近不少茶農加入「直播大軍」。歸鄉人黎杰茶園變遊園 村舍變客房三十五歲的黎杰是何家沖人,他入過川、出過關、下過江南,最終輾轉回到了故鄉,從一個一心想要在大城市的茶行業裡大展拳腳的「茶藝人」逐步成了山村裡的「民宿主」。曾叛逆出走又歸來在外人眼裡,黎杰多少有些「離經叛道」。高中沒念完,他就不顧家人反對跑出了大山,隻身來到城市闖蕩。起初,他在大連一家酒店做茶藝表演,每每有茶客問他來自哪裡時,黎杰都會自信滿滿地說——信陽,但讓他失落的是,多數人並不知道信陽在哪裡。隨後,他又去了不同城市表演茶藝,所遇也大多如此。正是在那個時候,他心裡埋下一個夢想:要通過信陽毛尖,讓更多的人知道家鄉和家鄉的茶。信陽種茶歷史悠久,可在當地人心中,毛尖一直作為農產品存在,文化輸出較少。黎杰覺得應該賦予茶更多意義,他決定打破傳統模式,通過開設茶藝課、製茶課、評茶課,組織遊學活動等傳播信陽茶文化。二○一六年,黎杰回到信陽開設「豫茶書院」進行茶藝培訓。截至目前,黎杰共培訓了二百三十多名茶藝師,每周舉辦的公益茶會總是座無虛席。山水間的詩意棲居二○二一年,一條名為初心路的鄉間大道修到黎杰老家門口。他想,何不將資源整合,建設一個集度假、旅遊、學習、品茶為一體的茶旅融合主題民宿?當年四月,黎杰驅車回到老家,帶領工人,平地開荒。談及「有稻山房」名字的由來,黎杰說,建設過程中,正值屋外水稻金黃燦爛,當時想就叫「有稻」。二○二二年九月,這間由親人的舊居改建而成的「有稻山房」民宿正式接受預訂。開業後,「有稻山房」迅速走紅,成了年輕人打卡的地方,在短視頻平台話題量達到一千多萬,也成了該平台信陽地區民宿客棧排行榜第一名。一些來過「有稻山房」的人,會覺得黎杰有些「傻」。偌大的建築只有十一間客房,用作經營的面積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地方全部做成了公共空間。對於「有稻山房」,黎杰始終認為它不只是餐飲+民宿。「如果真要去定義這個地方的話,它是一個以茶為主題的休閒空間,一個可以端著茶壺茶具到自然中去喝茶的地方。」黎杰說。推開竹門而入,石橋流水潺潺。習慣早起的黎杰一邊收拾昨晚客人留下的茶具,一邊檢查幾個瓦罐裡煨的湯,還不時跟身邊的工作人員交代細節。「大別山最好的季節到了。」黎杰說,周末的房通常要提前三天才能訂到。「有稻山房」不僅給村裡帶來人流,也帶動了當地就業。目前,民宿有固定員工十七人,周末加上零工接近三十人。「我們二期工程正在建設,會有更多老鄉在家門口就業。」黎杰說。新鄉人劉巧娟復活一片窯 致富一方人面盆、茶壺、水缸、米缸……這些土窯製品,曾是家家戶戶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信陽市商城縣雙椿鋪鎮郭窯村的支柱產業。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燒窯廠漸趨衰落,甚至消失。隨著「新鄉人」劉巧娟的到來,延續數百年的古窯重燃,通過改進工藝、重新包裝,廢棄的大缸成了生活中的藝術品,連片的陶土生出鄉村振興的精采「窯變」。被十七通電話催來二○二二年六月,劉巧娟的手機上一個陌生的河南來電連續響了十七次。當手機顯示陌生來電時,劉巧娟通常的反應是廣告推銷,不予理會!直到第十七次,劉巧娟也好奇了!對方是一位河南省派到浙江衢州掛職鍛鍊的信陽幹部。他得知劉巧娟擅長鄉村建設、鄉村旅遊等項目的策畫與運營,並在打造陶瓷文化上經驗豐富。多方打聽後,便有了開頭的一幕。「他詳細向我介紹了信陽的文化、資源、環境等基本情況,並向我發出了到信陽考察的邀請函。」三十七歲的劉巧娟是衢州人,被這位信陽幹部的誠意打動,她踏上了這片紅色的熱土。「郭窯村有著六百多年製陶文化,擁有豐富優質的陶土資源,手工製陶傳統技藝世代相傳,如今卻僅剩幾位七十多歲的老師傅。」感懷於老匠人的代代守護,劉巧娟帶領團隊進駐村莊,構思發展思路,用文化和藝術點亮鄉村。農民放下鋤頭玩陶土郭窯村製陶業起源於明代。隨著時代的發展,郭窯村逐漸沒落,製陶工人大多外出打工。二○一八年郭窯村被評為河南省傳統村落,二○二二年郭窯製陶技藝被評為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真正實現「窯火不滅」夢想,做好鄉村振興文章,劉巧娟對郭窯村進行科學規畫,按照「投融建運」一體化模式,打造集「研、教、展、吃、住、遊、玩」於一體的郭窯小鎮。走進郭窯村,陶器殘片散落遍地,缸缸罐罐隨處可見,昔日沉寂的小村,成了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空氣中瀰漫的塵土味和即將投入使用的龍窯讓村民嗅到了發展的潛力。「讓傳統民間工藝在傳承和創新中煥發活力,也讓當地人農忙玩鋤頭,農閒玩陶土。」劉巧娟說。如今,劉巧娟有個新的身分——河南省郭窯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二○二二年,郭窯紅陶成功入選信陽市文旅文創十大伴手禮名單,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自郭窯小鎮開工以來,累計接待旅客三千五百人次,間接或直接帶動二百名村民就業。一條「土陶+旅遊+鄉村振興」的產業鏈,正在打響郭窯村紅陶品牌,帶動鄉村旅遊。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貴州 萬橋架起發展路 下一篇文章 【考古的故事】貴州播州海龍屯 追尋廢墟之下意義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04伊拉克通訊展 機器人搶鏡2025.09.2705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6明年最低工資 漲至29500元 2025.09.2707緬甸寶塔節 上演水上慶典2025.09.2708【海闊天空】一窺雲的故鄉 武界祕境之旅2025.09.2709無人機演練 緊急物資運補2025.09.2710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從文學發源地到科創高地【產業觀察】上海虹口 煙火氣激發科創力宛如運河悠悠水脈 影響江南文化至深至遠【文創之旅】季子故里 常州推廣誠信文化藉著詩作打造文化IP【文創之旅】何處春江花月夜? 作者其他文章作家 李佩甫 閱讀是提升自身的唯一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