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立醫囑照護諮商,除了保障自己的善終權益,也能讓親友摯愛在關鍵時刻,減少所需面對的痛苦及紛爭。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實施至今已逾4年,截至2023年3月底止,台北市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已超過1萬7千人,在各縣市簽署數中位居第一,惟近幾年因新冠疫情影響,國人在非必要情況下減少進出醫院,或是認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費用過高,都讓參與意願降低。
北市衛生局醫事管理科科長何叔安表示,為讓「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服務」不中斷,鼓勵民眾勇於為自己發聲,台北市已開放多元管道服務,包含「遠距諮商」、「團體諮商」及「在宅諮商」等行動診間服務,多項便利措施,提供有意願的民眾做不同選擇,「不只有前往醫院,才能簽署自己的預立醫療決定書。」
目前台北市共有4家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機構提供遠距諮商服務,包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台北榮總、台大醫院及北醫附醫,可為不方便前往醫院或其家屬位於南部或海外的意願人,解決距離的障礙;團體諮商模式對象,包含各類社福長照機構、合法立案之企業、機關團體之員工及其家屬,機構內需備有隱密可分組空間,供諮商使用。
台北市各家機構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費用約在2,250至3,700元間,團體諮商可邀請親朋好友一同前往諮商,邀請意願人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立下書面之「預立醫療決定」即可表達自己重症時的醫療意願。
在五款特定臨床條件「末期病人、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疾病」,可選擇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以及「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除了保障自己的善終權益,也能讓親友摯愛在關鍵時刻,減少所需面對的痛苦及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