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金門與廈門之間隔著金廈水道相望,距離並不遙遠,甚至肉眼能見。但因為兩岸的政治分隔,使得原屬泉州所轄的金門,脫離與中國大陸長久以來的關聯,成為捍衛台澎安全的前線。
然而在兩岸對峙的年代,金門號稱駐軍十萬人,加上數萬金門居民,當地的用水就是一個大難題。
金門島的面積並不大,最高峰太武山僅二百五十三公尺,島上沒有巨川大河或是淡水湖泊,居民用水多是鑿井取用地下水。為了補充淡水,金門乃有收集漫流雨水而來的湖庫水,小小金門共有十五座湖庫水庫、八百二十口飲水井和一座海水淡化廠。湖庫水的供給量大約能滿足一四‧四%的需求,海水淡化僅足夠○‧六%的需要,大多數還是得靠井水和地下水。
一九六六年,金門縣政府成立自來水廠,初期以供應金城城區為主,之後擴大整合太湖、榮湖、紅山三個淨水場。一九九○年代,金門自來水的普及率高達九成以上,然而民眾依舊偏好井水。這是因為湖庫水多設於住宅與農牧地,由於汙水排放以及農藥、肥料的汙染,原水水質不佳,迫使自來水公司不得不添加大量藥劑潔淨水質,這使得湖庫水有一股味道,並不為居民所愛用,仰賴地下水的習慣依舊。
然而,地下水多仰賴雨水補充,金門常年雨量不豐,降雨量僅台灣本島一半。每年超抽一萬噸的地下水,不僅導致地下水位每年下降二十公分,也使得井水鹽化範圍擴大。
當兩岸對峙時,每遇金門缺水,就必須從台灣本島運水接濟,但一趟船得等上三天,實在緩不濟急。加以自台運水成本極高,一公噸水要價四百元以上;海水淡化必須用電,一公噸水也逼近一百元;湖庫水淨化的成本雖然一公噸只要五十元左右,但水質不佳。這也就觸發了怎樣補充金門淡水的議題。
解嚴後,台灣歷經一九九○年代初期的政治民主化,金馬兩地的戰地政務也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的結束於一九九二年告終。既然大陸政權不再是中央政府極力戡平的匪亂,那就近自中國大陸補充淡水,或許是個值得一試的辦法。
這個主意,在一九九五年後,由金門縣政府與福建當地政府多次進行技術協商,然因兩岸之間的局勢尚未完全緩和,難有實質成果。之後,隨著二○○一年金廈小三通的實施,以及金廈間往來的頻繁,引入福建水又成了金門鄉親關懷的論題。
二○一四年,馬英九政府核定引水工程。二○一五年七月二十日,雙邊完成購水契約簽訂儀式。在歷任縣長一棒接一棒的努力下,二○一八年八月五日,兩岸通水終於成真。引入金門的福建水,約占金門用水的三○%,取自福建省晉江市的龍湖,該湖是福建省面積第二大的淡水湖。
原水通過長達二十八公里的陸地與海底管道連接到金門,預計每天可為金門提供三‧四萬噸用水,未來甚至計畫可增加到五‧五萬噸。目前約定的每日進水量,第一年到第三年是一萬五千噸,以後每三年會增加五千噸,到第十年會達到合約所訂每天三‧四萬噸的最高水量。目前中國大陸供水價格為每噸九‧八六元,相較其他水源顯然更為便宜。
因此,雖然近幾年兩岸關係微妙,但在金廈之間卻出現了不同的氛圍,隨著生活圈的拉近,兩地恢復了些許當初緊密相連的樣態。除了通水之外,尚有呼籲金廈通電、通橋的聲音,希望把金廈從當年對峙的橋頭堡,改變為連接兩岸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