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天冷脫毛衣、碰觸門把時,很多人都曾被突然「啪」一聲的靜電嚇到。不少人屬於「靜電專業戶」,只要天冷或天氣乾燥,任何狀況都可能被靜電電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宥達表示,常被靜電纏上的人,並非身體比較差,靜電僅是電力不流通的表現,與身體內水分較少比較有關係。
靜電的產生,是指電荷不平衡產生的現象。任何物體或人體都會帶有正電與負電,正常狀況會帶有相同數量,當物體或人體的帶電量不平衡時,接觸到其他物質或人體時,負電會轉移到另一方,即會產生靜電。
陳宥達指出,過去物理課會做一項實驗,用絲綢摩擦玻璃棒,讓玻璃棒帶正電,另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讓橡膠棒帶負電,兩者接觸就會產生交流,兩者帶電量若出現差異,就會產生靜電;若物體或人體帶電量不平衡,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天氣乾燥比天氣潮濕更容易產生靜電,懂得靜電的原理就知道如何預防。
陳宥達說,容易產生靜電的物質,包括合成纖維、尼龍、聚酯纖維、金屬門把、車門、電器類等,如果只是短暫的靜電,通常會被嚇到,以及被電到時會感到不舒服,若電器受環境影響,時常產生靜電,也可能造成電子產品損毀,造成漏電或短路,因此許多電器都會接上一條接地線,當漏電或是電器短路時,可以將電流導入地面,避免人體接觸時觸電。
人體要避免太過乾燥,多喝水,避免長時間處在空氣乾燥的環境,開門前先把手沾溼,或是先摸一下牆壁,再開門就能避免被電。陳宥達建議,室內環境溼度可維持在五十至六十之間,每天攝取的水分大約二千毫升,如果有腎臟疾病的患者,不建議每天喝到二千毫升,而是依照前一天的尿量,再加上五百到七百毫升,即為當日的飲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