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空間物理科學家】澤仁志瑪 抱持利他心 超越過去的自己

文/記者袁全、賈釗 |2023.03.26
3335觀看次
字級
澤仁志瑪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空間信息研究中心向記者介紹「張衡一號」電磁衛星計畫應用系統。圖/新華社

文/記者袁全、賈釗

中科院是中國自然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再加上物理學科本身就很有挑戰,學業壓力讓天生要強的澤仁志瑪一度陷入困境。但她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而是選擇努力繼續攀登科學的高峰,「要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支撐她堅持下來的信念還是離鄉時的初心:利他而為。

她總是背著一個近十斤重的大電腦,處理眼花繚亂的圖像和曲線;她每天會像「碼農」一樣寫報告、敲代碼;她研究觀天測地的大數據和先進算法︱︱她是研究地球和空間物理的科學家澤仁志瑪。

澤仁志瑪是大陸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空間信息研究中心負責人。圖/新華社

澤仁志瑪是大陸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空間信息研究中心負責人,也是中國 「張衡一號」電磁衛星計畫應用系統總設計師。這顆用古代地動儀發明者名字命名的衛星,承載著地震監測預測的使命。它的首顆星01星自在軌運行五年來,一直在提供有關全球地震的科學信息。

地震發生前,地球內部岩石會發生摩擦撞擊,產生電磁波,再向大氣層傳播。而太空中的「張衡一號」就是用來捕捉空間電磁信號,並將數據傳回地面。研究人員通過數據分析,回溯地震發生過程,總結規律,以期最終實現對地震的預測。

用衛星觀測地震︱︱這項研究聽起來很「酷」,但也注定會很難。許多國家此前也發射過類似衛星,但均已退役。澤仁志瑪說實現精準的地震預測可能要花費很長時間,但她依然不後悔當初的選擇。因為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保護人類免受災害損失,「是有益於百姓蒼生的事情。」

離鄉初心利他而為

澤仁志瑪的信念是受家庭的熏陶。

一九七六年,澤仁志瑪出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龍縣的一個牧民家庭。父親是當地的民辦教師,很重視教育。他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希望女兒能努力讀書,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家裡節衣縮食供兩個女兒去縣裡上學。而澤仁志瑪和姐姐也沒有讓父母失望。中學畢業考試,她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到北京防災科技學院。

澤仁志瑪的家鄉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地方。父母總教育她要及時行善,施予援手。「我想這個專業能惠澤更多的人。」澤仁志瑪說。

然而,從鄉村走到城市,她經歷不少窘迫。「不會用電話,不會坐地鐵。」澤仁志瑪回憶初來北京的時光。她不會說普通話,而濃濃的鄉音也常讓她自卑,甚至發展成了閱讀障礙。

這段苦日子是靠發奮學習挺過去的。兩年時間,她堅持每天讀報苦練發音。後來又跟著磁帶、廣播練習英語聽力和口語,終於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關,成為全優畢業生。

一九九九年,澤仁志瑪開始在貴州師範大學攻讀學士學位。她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而彼時正值大陸互聯網興起,擅長數學和英語的她在畢業後拿到了知名外企工程師的錄用通知。但澤仁志瑪拒絕了優厚薪資的誘惑,選擇回到北京繼續攻讀碩士,成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專業的一名研究生。

中科院是中國自然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再加上物理學科本身就很有挑戰,學業壓力讓天生要強的澤仁志瑪一度陷入困境。但她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而是選擇努力繼續攀登科學的高峰,「要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

支撐她堅持下來的信念還是離鄉時的初心:利他而為。

二○○五年澤仁志瑪獲得碩士學位,並在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工作。二○○八年「張衡一號」進入項目論證階段。二○○九年,初為人母的澤仁志瑪成為該項目的重要成員。

她意識到這個前沿研究需要交叉學科的背景。於是她開始一邊帶孩子,一邊攻讀博士的生活。雖然困難重重,但澤仁志瑪已調整好心態,不再焦慮。歷經兩次失敗,她終於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並在二○一四年獲得空間物理專業博士學位。

她在畢業論文中特別致謝了自己的公婆、丈夫和女兒,稱家庭是她追求事業和學業的堅強後盾。

樂善好施幫助他人

二○一八年二月,「張衡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張衡一號」在軌期間,獲取了覆蓋全球的空間電磁環境方面的數據集,在此基礎上,首次構建了全球參考地磁場模型。科學家們還同步開展了空間天氣災害、火山災害等效應的研究,為進一步推進地震預測科學探索和災害監測預警提供支持。

設計壽命為五年的「張衡一號」01星將繼續在軌超期服役,而澤仁志瑪也正帶領團隊忙著02星的研製。他們未來還計畫發射更多衛星組成星座,以增強監測能力。

澤仁志瑪說,科學講究實事求是。通過探測空間物理場來預警地震是絕對的基礎研究,需要耐心和堅持,「寧可在這個坑裡待上幾十年,也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做。」

澤仁志瑪的故事是當代女性自強自信、堅守理想的生動註腳。「我始終不忘父母長輩的教誨,要樂善好施,幫助他人。」她說,自己會加倍努力科研,守護人民生命安全。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