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1
土水匠師李清海從事傳統建築修復數10年,跑遍金門各地修古蹟,最擅長「做脊」──為建物屋脊拉出流暢弧線,並在尾端收成燕尾;他苦心琢磨的手藝,2022年獲文化部認定為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李清海表示:
「所有技藝都要看有沒有抓到訣竅,就算只是一個簡單小技巧,也能做得與眾不同,甚至超越同行。」
2
宜蘭縣南澳鄉金洋國小家長會長葉勝雄,是生長於金洋的泰雅族人,他透過學校的泰雅文化課程,帶領小學生做弓箭、陷阱、砍竹蓋瞭望台等,平時則經營「卡浪馬固工作室」,致力傳承原民文化。葉勝雄認為:
「文化不單純是藤編和織布,文化就是我們的生活。」
3
李秀治從職場退下後開始學習導覽,參與淡水文化古蹟等解說工作,並於2001年加入淡水漁人碼頭義工團隊,服務迄今;談起對義工的熱情,李秀治說,她的祖父、父親及公公長期以推拿、義務遞茶、義診牙齒等方式做公益,所以自己效法他們的精神,投入社會服務。她分享:
「當義工雖然是付出時間和精力,但是收穫最多的還是自己。」
4
「亞洲流行天后」蔡依林因不斷革新音樂風格和視覺形象而聞名,她常會在作品探討社會議題,並分享思想內涵;今年蔡依林在「UGLY BEAUTY 世界巡迴演唱會」中,時常化身「蔡導師」,與歌迷分享心靈雞湯,她說:
「我不需要全世界的人都認識我,只希望在你最需要我的時候,把我些微的力量給你。」
5
去年5月,小萬回到故鄉中國大陸四川自貢探望爺爺,不忍見到爺爺獨居、不太會照顧自己,小萬辭去年薪2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87萬元)的工作,帶著爺爺旅行,並拍攝影片記錄;她坦言,剛回家時很焦慮,但透過陪伴爺爺已轉化為動力:
「我也在不斷學習,為今後生活儲存技能。但眼下,陪伴爺爺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課。」
6
荷蘭攝影師哈斯特(Ted van der Hulst)長年旅居峇里島,2017年他開始記錄一群患有侏儒症的表演者,哈斯特以鏡頭記錄他們的職業和生活,集結成《貴族》作品集,希望讓大家看到這些「小人物」有多麼強大。哈斯特從他們身上學到:
「當你因為你的長相而被霸凌一輩子,你就會擁有極為強大的性格。」
7
美國紙雕藝術家安娜.伍德(Ann Wood)擅長植物、昆蟲及羽毛等彩繪雕塑,為了讓作品更逼真,她會解剖植物研究構造,並以木頭、金屬絲及手工紙重現真實感;她的創作傳達出就算生命再美麗,都會在衰敗中轉瞬即逝的脆弱。伍德說:
「希望人們會因為這些作品,開始欣賞大自然轉瞬即逝的壯麗,以及『平凡之美』。」
8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部長張晉賢,在從醫路上看到太多無常,讓他開始想用不一樣的方式,來醫治「人心」;例如2011年創建「傻瓜劇團」、2020年成立「微微風樂團」,到偏鄉小學或安養院等機構巡演,散播正能量。張晉賢表示:
「希望自己是顆石頭,所做的事如同擲進湖裡,會引起漣漪、播送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