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做得到 「信念」促心理健康

陳玲芳 |2023.02.13
3245觀看次
字級
丹麥研究發現,單單是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來保持心理健康的人,就比那些無此信念者,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農曆春節剛過,新的一年,你是否為自己訂下許多新目標?不知道如何開始執行這些新目標,是否讓你感到有壓力?或者,總是為「目標是否會達成」而擔心與焦慮。根據最新國外研究指出,不論你有沒有採取行動,「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就能改善及促進心理健康。

國內心理諮商專家指出,能堅持「信念」的人,通常有較好自我控制能力,與較高「內在動機」,這兩項都促使這類型的人,能夠更加堅持自己的信念,與主動執行、達成目標。

「信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此項由丹麥公共心理健康促進計畫《ABCs of Mental Health》進行研究,共有3,015名丹麥成人參與。研究者要求參與者,填寫一項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如「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來保持心理健康」、「過去兩周內是否做過一些事情支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等,並使用愛丁堡心理健康量表(Short Warwick-Edinburgh)評估參與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結果發現,與其他參與者相較,那些採取行動改善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單單是相信他們可以做一些事情來保持心理健康,就比那些沒有這種信念的人,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能堅持「信念」的人,通常有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較高的「內在動機」,而這兩項,都能促使這類型的人,更加堅持自身信念與主動執行的動力。

專家指出,參加聚會與社團,保持密切的社會連結,花時間與他人相處,可增強聯繫感與認同感,維持心理健康。圖/pexels


累積「興趣」維持正向循環


胡延薇表示,日常做一些閱讀、散步等方式,來維持身體及心理健康,長期累積後,也會產生更多正向回饋,促使我們維持這樣的「正向循環」。尤其疫情期間,若培養了良好、健康的興趣,如規律運動、烹飪、種植,或學習到如何自我照顧,都應該延續這些興趣,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結果,符合心理學「幸福控制軌跡」概念,有此概念者,相信他們可以透過態度跟行為控制「掌握」他們的幸福,「潛意識」會影響一個人的觀點、生活方式或因應機制。

A行動B歸屬感C承諾

若想維持「心理健康」,葉雅馨建議民眾依循心理健康 ABC (Act-Belong-Commit),以輕鬆的態度「享受改變」。

A.行動:保持身體、心理的活躍,如散步、運動、閱讀等。
B.歸屬感:保持密切的社會連結,花時間與他人相處,可增強聯繫感與認同感,如參加聚會與各式社團。
C.承諾:設定生活目標和挑戰,參與提供生活意義與目的活動,如投身志業、擔任義工,皆是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