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國文 增古文比例 必修中國文化教材 是強迫灌食 包裝固有文化 引發興趣 主動擁抱進而內化 才能提升程度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呼籲停止九八課綱,因為會弱化語文教育與國家競爭力,建議新政府修訂,增加古文比例,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修。
筆者同意國語文素質需要提升,因為沒有良好的語文能力,會影響學習,也贊成「中文是中華文化的載體」的觀點,但將國語文教育重心擺在課綱的古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筆者認為,這對提升素質沒什麼幫助。
因為,過度訴求「古文比例」,將使國語文教育窄化為「古文教育」,讓「中華文化」狹隘到僅剩幾篇古文,甚至成為「考試領導教學」的砲灰
;而且若篇數過多,會擾亂學生的學習,進而強化焦慮感,扼殺語文學習的興趣,因此建議,選出幾篇傳世佳作為範本。
其次,胡適曾說「少談點主義,多研究點問題」,與其以「富麗的中國文化」要求增加古文篇數以搶救國文,不如反省是什麼因素讓人失去了對「中華文化」的熱情?
清華學生在一九二三年請胡適開出一百九十種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及「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作為必讀的經典,但如今新世代對《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的興趣,卻遠低於西洋的《哈利波特》,難道是因古文篇數不夠,沒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筆者認為,目前國文程度低落的原因在,國語文教育著重考試,過度強調背誦注釋,與程式化的賞析古文等死板的操作,家長又以「有助記憶發展」與「增強學習能力」,將古文教育窄化為「讀經狀元」,因而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當成供在講桌上的教條,而非身體力行,使其無法融入生活,而漸行漸遠。
文化是要人們主動擁抱進而內化,而非要搶救的,國語文教育問題在於新世代對中華文化找不到著根處,如何包裝固有文化(如針對學生語文能力弱化,改編古典小說,增加下一代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喚回民眾對中華文化熱情,才是重點。
若一味訴求古文篇數,要以「搶救國文」的形式強迫灌食,會讓中國文化的路子愈走愈窄,甚至離大眾愈來愈遙遠。
劉晨(中縣太平/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