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古代消暑法

◎曹祈 |2008.05.05
852觀看次
字級

今天是立夏,預示著炎炎暑天就來了。如何可以不用冷氣等科技降溫消暑,且讓我們來看看古人的智慧。

古代消暑,首先就是選擇綠樹蘢的山中。宋人陸游〈六七月山中甚涼〉詩云:「城市方炎熱,村墟乃樂涼。拂窗桐葉下,繞舍稻花香。」寫的就是山中松風時起,涼意拂人,實在是溽暑難忍之時的清涼天地。

橋畔、池邊臨近水面,周圍的氣溫要低一些,因而也是人們避暑往赴處。唐人劉禹錫賦詩描寫水亭納涼情景:「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篳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

古代民間也有很多消暑器具,常見的是「竹夫人」,曹雪芹在《紅樓夢》小說中就寫到這東西。薛寶釵出一個謎語:「無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謎底 即是「竹夫人」。這種竹夫人長約一公尺,是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中間通空,四周有許多洞孔,根據「弄堂穿風」的原因,供人取涼。

此外,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古人消暑納涼法也作過精彩的描述:「霍都別墅,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復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這裡既介紹古人袪暑消熱方法,還闡述了其中的科學道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