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台灣閩南語卡拉OK正字字表」,以內容來看是以閩南語發音為主而兼顧字義,例如「香菸」改成「香薰」期能音義相同。
但不少新字讓民眾傻眼,如媒體報導,「放在哪」改為「囥佇佗位」,民眾就質疑「沒聽過歌誰會念?」,而且有學者表示,硬改已約定俗成的習慣用字「很彆扭」,反而失去看到字即可聯想意思的便利性。
筆者也認為,不是所有的正字能讓民眾方便發音,並能「望文生義」,能否推廣有待商榷。
目前對閩南語的爭議,不僅是統一用字,更有標音的爭議,而這些問題的癥結在於,閩南語是否有「文字」?
贊成閩南語有文字者,會以香港的方言也有當地的「文字」,支持閩南(台)語也該有文字,因此認為,應該推行統一的閩南語正字;反對者認為,方言並無文字,即便閩語系方言保有上古漢語和部分唐宋古音,仍不脫「漢文字」主體,也就是說,漢字都有對應的方言念法,學者也從《史記》等古籍,找到閩南語發音的根據,而無須另造「台語文字」。
統一閩南語正字的好處是,「書同文」的觀念有助語言教學,尤其改善坊間閩南語伴唱帶的歌詞亂象,讓民眾不再無所適從,甚至可化解「台羅拼音」或「注音符號」作為閩南語標音的爭議。
但也有壞處,就是方言的傳播與流傳,將會因固定的標音與統一的文字,使閩南語成為「死的方言」。方言會因地理與文化性質不同,產生腔調的差異,閩南語也是如此,會因不同地區而有不同發音,統一文字或標音固然有助教學,卻會斲喪方言的差異性。
筆者贊成將台語從通俗改成文雅的形式,但僅照讀字表與標音,取代方言教育方式最基本的「口口相傳」,將使方言成為書本裡的化石,失去推廣的意義,所以建議教育部要考量讀書音與說話音的差異,及約定俗成的便利性,讓閩南語能適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