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點滴】西螺大橋 與時俱進的遠東第一大橋(上)

文/許峰源 |2023.01.18
1755觀看次
字級
新台幣拾圓紙鈔上的西螺大橋。圖/許峰源
新台幣拾圓紙鈔上的西螺大橋。圖/許峰源
圖/123RF

文/許峰源

濁水溪又稱螺溪、西螺溪,是台灣最長的河川,流經嘉義、南投、彰化、雲林,下游形成彰化、雲林天然界河,長期阻隔兩地交通。

日治時期,日本打通台灣南北交通,建置台灣鐵路縱貫線,於一九○八年舉行通車典禮,自此暢通客貨運輸,縮短南來北往時間,成為台灣交通大動脈。公路機動性大,亦是在日治時期開始建置綿密系統,從北到南幹線寬闊、支線交錯,唯獨濁水溪下游缺乏橋梁連結,要從台中前往雲林,必須先繞道南投集集、竹山,翻山越嶺再經斗六前往斗南,共計九十九公里;若有橋梁跨越濁水溪,可以從台中南下,經彰化、西螺直達斗南,距離僅五十八公里,大幅節省運輸時間。

又濁水溪兩側民眾要前往對岸,枯水期可以涉溪而過,或利用上游便橋通行;但當雨水來臨時,從南岸雲林西螺出發,必須繞道八十公里才能抵達對岸彰化溪州。西螺與溪州近在咫尺,卻受阻於兩公里河道,若能建造橋梁,兩地可直接往返,省去舟車勞頓。

然而,打造兩公里公路橋梁並不容易,考驗著台灣營造技術與鋼鐵資源的應用。一九三七年,台灣總督府歷經多方評估,決定投入濁水溪橋梁工程;至一九四一年,完成三十二座水泥橋墩,準備投入橋身工程,卻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鋼鐵轉作軍事用途,興建工程被迫中斷。一九四五年十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台灣後,致力復原地方產業,彰化、雲林紛紛提議重啟大橋工程,便捷兩地交通,加速地方經濟復甦;後來,二二八事件造成社會動盪,台灣又受到國共戰爭波及,經濟秩序紊亂,無法獲得鋼鐵原料,難以啟動大橋興建作業。

一九四九年底,中央政府播遷台灣,彰化、雲林繼續請願,期望早日啟動橋梁興建工程。一九五○年,台灣省政府尋求美援興築大橋,美方亦答應提供鋼鐵;未料韓戰爆發,美國須優以戰場需求為先,暫緩鋼鐵輸出,工程再次延遲。

儘管如此,在地方持續爭取下,中央政府為活絡地方產業經濟,同時考量戰時南北運輸不能只依靠縱貫鐵路,須有輔助的運輸網絡,因而極力爭取美國援助,終於獲得一大批鋼鐵。省政府隨即成立西螺橋工程委員會,籌畫橋梁搭建工程,決定在橋上鋪設鐵軌,提供台糖火車行駛,作為輔助鐵路縱貫線的交通運輸。

一九五二年,美國援助台灣的兩批鋼鐵先後運抵,台灣工程師懷著滿腔熱忱,在國際技術人員協助下克服各種困難,讓這座遠東最具規模的大橋提早完工,前後只花七個月時間。大橋總長度一千九百三十九公尺,寬七‧三二公尺,以鋼鐵為架、水泥為墩,採華倫式桁架橋設計,十分壯麗。至於大橋命名,彰化欲以彰雲大橋、溪西大橋為名,雲林堅持西螺大橋。最後,中央政府認為台灣向美國爭取援助時,雙方往來信函使用「SILO BRIDGE」,故拍板定案為西螺大橋。

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八日,西螺大橋舉行通車典禮,各地歡欣鼓舞,一同慶賀這座全台灣望穿秋水、被譽為「遠東第一公路長橋」的啟用,西螺鎮在這天湧進大量人潮,大街小巷擠得水洩不通。通車典禮在西螺國民中學大禮堂舉行,行政院長陳誠、省政府主席吳國楨、美國駐華公使藍欽、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署署長施幹克,以及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團長蔡斯將軍等四、五百名嘉賓蒞臨會場。

典禮過後,中外嘉賓一起前往西螺大橋出席剪綵、揭牌儀式。隨後台糖客車與公車、汽車魚貫入場,成為鐵公路並行的奇觀,橋上與橋下觀禮民眾也相互揮手致意,共同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