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畫家 張俊莉 書寫自我存在 畫出生命意義 文/記者呂夢琦、李紫薇、陳志豪、申峰、原勳 |2023.01.08 語音朗讀 408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張俊莉和她的母親。圖/新華社張俊莉正躺在病床上作畫。圖/新華社圖/新華社 文/記者呂夢琦、李紫薇、陳志豪、申峰、原勳山西太原,一棟公寓九樓的房間內,即將四十四歲的張俊莉正在畫畫。她躺在床上,雙手蜷縮變形,體重僅四十多斤(約二十多公斤),四肢細弱如竿,全身百分之八十五的關節不能活動……從八歲起就癱瘓在床,三十六年中,張俊莉躺著自學追夢,識字讀書,寫作繪畫,書寫存在之意義,畫出生命之星辰。畫畫成了救命稻草人生多苦澀,人就多頑強。身體倒下去,夢想挺起來。從懂事起,張俊莉就夢想長大後當一名畫家。雖然疾病讓她全身癱瘓,疼痛折磨得她難以入眠,但張俊莉的畫家夢始終沒有凋謝。「我逐漸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活著最辛苦的方式,不是給他幹不完的活兒,而是讓他無所事事地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張俊莉告訴父親,她要畫畫。最初,張俊莉只是想消磨時間,並未賦予畫畫更多深意。畫畫要付出怎樣的艱辛,她是後來才逐漸體會到的。父親同意了。他找來一個比A4紙略大的文件夾做成畫板,再夾上一疊紙,張俊莉就能畫畫了。她盡情塗鴉,畫各種尖下巴、留著長髮或短髮的「瓜子臉美女」,給她們畫上自己渴望的漂亮衣服。畫畫讓張俊莉暫時忘記病痛,不再覺得孤獨。但隨著年齡增長,恐懼與糾結不可避免地在一九八九年提前到來了。十一歲仍是個無憂無慮、任性撒嬌的年齡。但病痛折磨和給家庭帶來的負擔,讓張俊莉思想早熟。她開始擔憂未來,痛苦地思索「我為何存在」。在寂靜的夜裡,有時會有兩個張俊莉在對話。一個說,「你看你哦,這麼大了,除了依賴父母,什麼也沒有。」另一個說,「你有爸爸媽媽的愛,怎麼能說你一無所有呢?」看重自己如何存在培根說,一切幸運並非沒有煩惱,而一切厄運也絕非沒有希望。張俊莉在煩惱中發現幸福,在逆境中追逐希望。曾經,她將成為職業漫畫家當成改變命運的籌碼,忍著病痛不斷努力。可當她已長大,父母慢慢衰老,夢想卻被無情地擊碎了。人生往往就是這樣,高興時冷水澆頭,絕望時又峰迴路轉。互聯網成了張俊莉的救贖。二○○五年,父母頂著兩個孩子上大學的經濟壓力,花人民幣六千元為她買了一台筆記型電腦。張俊莉逐漸走出陰影,開始在網上寫作。八年時間,張俊莉先後創作了四部網路小說,近一百萬字,其中一部簽給了小說網站。她還完成了自傳,第五部小說已經寫了十二萬字。哪怕這些書稿從沒有出版,也絲毫不影響張俊莉創作的熱情。她的自傳名為《我的存在》。她說,她曾長時間苦惱於為什麼別人可以健康長大,有一個完整的人生,而自己卻必須忍受身體癱瘓和病痛折磨,艱難地活著。這些年,她逐漸想明白了,不再顧影自憐地糾結自己為什麼存在,而是更看重如何存在。成為畫家最大願望從六歲患上類風溼性關節炎,三十八年來,張俊莉承受著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卻從未停止逐夢的腳步。時至今日,她仍然要早上吃一片止痛藥,晚上再吃半片。二○二一年八月底,或許因為天氣太潮溼了,她舊病復發。全身關節五十多處皮膚破潰,疼得連翻身的力氣都沒有。就連檢查的醫生都禁不住感歎,從沒見過一個人身上有這麼多傷口。可病情稍有緩和,張俊莉就又迫不及待地開始畫畫。她的畫色彩明亮,天馬行空,有草原湖泊,也有星辰大海,呈現出堅定豁達的心境和態度。親朋好友外出發給她風景照,她挑喜歡的在畫板上旅行。從小到大,張俊莉只出過兩次遠門。一次是因為錄電視節目赴北京。還有一次是在二○一九年,她跟著父母去晉中市體驗了唯一一次旅遊。過去,她每天下午能畫五個小時。現在只能畫兩個半小時。她說,病情還在發展,全憑一種製劑控制,一針人民幣一千多元,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手還能畫多久。在所有作品中,張俊莉最滿意一幅畫茶卡鹽湖的。畫中,湖水湛藍如鏡,一個小女孩縱情奔跑,湖面倒映著她的身影。「這幅畫叫『心之所向』,那個小女孩就是我自己。」她說。對於未來,張俊莉沒什麼規畫。父母日漸老去,她免不了擔憂。她在手機上開了一家微店,名叫「莉莉的畫架」,已經賣出二百多幅油畫。畫家夢變成了現實。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 只有戰鬥才感到幸福 下一篇文章 【那曲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次仁拉姆 用愛融化「礙」的堅冰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退休之後2025.05.0107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8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