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多誠
在自然景觀中含有歷史線索,人文環境牽連著自然景觀,透過作者葉言都洗鍊而精確的鋪陳,展現出不同於一般的旅遊書的風采。書中穿插速寫畫家郭正宏的作品,乍看之下,原以為是為貼合主文而畫,卻是一幅幅有著自己律動的作品,與文章相互映照,豐富了每一條旅遊路線的意涵。
一趟成功的旅遊應該有深度,也有廣度。深度來自對目的地的深度理解與現場體認,廣度則來自行程中兼具可以欣賞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葉言都
《一日深遊北台灣:20條精選路線》 圖/郭正宏繪圖、時報出版提供
具有文化、歷史意義的景點或展覽總能吸引我,有機會就會想更深入探訪,體會回到歷史現場時的感動與震撼。今年夏初,因為閱讀了台灣文史作家曹銘宗的歷史小說《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啟動了我對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在台灣短短16年殖民史的探究之心。
在多雨的季節搭上往基隆的大巴士,來到基隆和平島,這種未做完整資料研究與行程規畫的旅遊,自然是未能參加導覽活動,親見諸聖教堂、聖薩爾瓦多城歷史遺跡與文物,只能在大雨滂沱中慢行,遠望阿根納造船廠遺跡、接近五分車隧道遺址、參觀原住民文化館,最後踏上台灣第一座跨海大橋──和平橋走到基隆市……這次無法完整走訪西班牙、荷蘭殖民歷史與中法戰爭遺跡的經驗 ,成了我繼續尋找相關資料、計畫安排周詳行程的動機。此時,以兼容自然與人文景觀主題的《一日深遊北台灣──20條精選路線》,開啟了我知性旅遊更多的可能。
為旅遊台灣再闢蹊徑
「台灣如此值得旅遊,如此值得深度旅遊。」這是《一日深遊北台灣》作者葉言都全書開篇的第一句話。這兩句話初看似乎並不特別,但再細想,兩句話中都以「如此」加強語氣,必有作者深意。
葉言都是一位歷史學者與歷史普及作家,他所主張的「台灣如此值得深度旅遊」有什麼特別含意嗎?在〈序曲〉中他以區域旅遊的觀念出發,先為讀者建立了台灣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整體認識,「台灣面積不算太大,歷史不算太長,卻被自然與人類塞進太多太多的內容……這樣一個地方,值得我們通過旅遊來認識,通過深度旅遊來了解。」在這個原則上,他為北台灣規畫了20條與一般旅遊路線不同的「自然×人文」的主題之旅。
書中所列的路線以從大都會區出發能一日往返為原則,每一條都是作者經過反覆思考,並親自多次走訪而得,不是一般常見或網路隨時可查到的熱門路線、打卡熱點或美食名店。20條複合著人文與自然景觀的路線,都有著讓人充滿期待與想像的主題,若是能循著作者規畫的路線走完,對台灣的「多樣性」會有更細膩、更深刻的體會,或許也會對「福爾摩沙」有更深的情感。
風格別具又耐人尋味
從路線就能看出作者旅遊規畫風格的特殊性,例如在第一部北北基宜的第一條路線「碧海、奇岩、黑金之旅」中,景點雖然只標示了和平島、深澳岬與猴硐,實則用自駕方式,沿路可以從北部的海岸、島嶼,探訪到河谷、礦山,在看海、看岩、看河、看山時也同時走進了歷史現場,看盡整個區域400年來獨特而精采的篇章。
這種在自然景觀中含有歷史線索,人文環境牽連著自然景觀的風格,透過作者洗鍊而精確的鋪陳,行文間有觀點也有意趣,展現出不同於一般的旅遊書的風采。書中穿插了速寫畫家郭正宏的作品,乍看之下,原以為是為貼合主文而畫,卻是一幅幅有著自己律動的作品,與文章相互映照,豐富了每一條旅遊路線的意涵。
作者為讀者提供的「行前須知與準備工作」,也是以區域為概念,包括天氣、潮汐與海岸、野生動植物等狀況,與道路資訊、裝備與景點季節特色等等結構性知識。最後,更傳授了多年來「自行發展景點與旅遊路線」的要訣,或許《一日深遊北台灣》20條路線只是我們更深度認識台灣人文與自然環境的開始,未來一定可以發展出有深度、有廣度、有自己觀點的台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