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1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3年前罹患肺腺癌,儘管手術成功,身體狀況卻大不如前,不只血壓忽高忽低、下肢末端血管破裂,還經常得臥床吸氧;陳文茜不諱言自己生了重病,但只要一口氣還在、腦袋還清楚,就會告訴自己要努力工作,她表示:
「我還沒有死去,我還可以感受到每日的閃耀,從國際大事,到生活小事,到一枝花,到一抹陽光。」
2
鴻鴻身兼詩人、導演、策展人等多重身分,他以劇場創意挑戰當代議題及社會禁忌,提供省思的出發點;對他來說,劇場是跟著社會一起改變,關心一個懸案、議題,也許不能改變現狀,但卻讓真相有機會被看見。鴻鴻認為:
「真相也許沒有答案,但是需要被討論。」
3
1995年,李王寶琴見到金山衛生所人力不足,便創立義工隊服務看診民眾,她也常帶著義工,到獨居長輩或弱勢家庭送物資;27年來,她以「甘願做,歡喜受」的理念回饋,時數累積1萬0276小時,今年獲「衛生福利志工特殊貢獻獎」肯定。李王寶琴說:
「服務愈多人,得到的快樂愈多。」
4
為了推動食農教育,10月嘉義縣同濟中學50名師生,參加上林社區「林業計畫」,與在地小農共同架設猛禽棲架,除了讓猛禽鳥類歇息,還可以觀測、記錄地方生態,學生在一個月內就觀察到黑翅鳶生活習性。校長高作屏認為:
「讓孩子有機會親近土地、了解地方的風土民情,與生命產生連結才能感受土地的力量。」
5
中國大陸河南「水晶泡泡火鍋店」自2010年開業以來,只僱用聽語障礙員工,老闆王偉松和老闆娘李楠楠為了員工安全,還特地將瓦斯爐改成電磁爐;每年至少會辦2次員工旅行,讓大家在遊山玩水中,紓解生活壓力。李楠楠說:
「不能只是提供一個特殊的就業機會,而要對員工的情緒和心理負責,必須考慮得多一點、再多一點。」
6
林惠玲高中期間,母親跟弟弟皆因為車禍離世,她化悲憤為力量,在心中埋下救人的幼苗;2014年她加入新竹縣政府消防局救護義消行列,服務時數達2055小時,今年獲救護義工最高榮譽「全國救護志工菁英獎」肯定。林惠玲說:
「能認識一群志同道的救護員們,互相支持分享出勤及參賽心得,為共同目標救人、搶命而努力,是最大的快樂。」
7
蘇蔡彩秋是「蘇媽媽愛悅讀」計畫發起人,59歲時罹患癌症,她卻「以癌為師」展開長期抗戰;她在84歲時,開始勤寫文章,同時也到偏鄉學校推廣閱讀及生命教育,希望藉由「不以病痛為苦」的文字,讓學童感受生命的力量。蘇蔡彩秋表示:
「我現在雖然90歲了,有一點腳會走不動了,但是我想我會做到真正不能動的那一天。」
8
日本花卉藝術家東信(Azuma makoto)為了鼓勵大眾欣賞、思考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特地將鮮花帶到雪地、海洋、大峽谷、廢棄發電廠,甚至外太空展開「花卉雕塑」系列創作,從無與倫比的角度與環境,挖掘鮮花之美。東信認為:
「花朵的美不僅限於盛開時,花朵的根部、內部結構,甚至凋謝後,都在展現著自然生物的生命力、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