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網路上常常會看到一些小短片,介紹許多有創意的生活小妙招,讓生活更加便利。比如說將空保特瓶DIY成塑膠袋連續抽取瓶,或使用兩根吸管成封口夾,來防止食物潮化……這些創意常常讓我嘆為觀止。而職能治療師也需要具備一個創意的腦袋:設計活動需要創意、提供策略也需要創意。
所謂的策略就是協助特殊生從「不會到會」的敲門磚,當我靈機一動提供的策略奏效時,就會覺得自己成了創意十足的妙招職能師,這也正是當職能治療師才能體會到的迷人成就感。
阿玲是一位常常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又有自閉特質的孩子。升上中年級,數學開始了複雜的計算式,使注意力短暫的她,很難跟上班上的進度,因此安排她到潛能班進行一對一的抽離式教學。
可是,阿玲的學習狀況還是不穩定:當師長苦口婆心教了三十分鐘,認為阿玲已學會了,但過了十分鐘再問她,卻發現才教過的又全部還給老師了。老師覺得非常的挫折,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教會她?
不僅老師挫折,阿玲更是有「學習無力感」。三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好不容易費勁地在五分鐘內算出答案,最後竟然被老師眉頭一皺,拿橡皮擦一擦五秒就擦乾淨了,然後還得再重頭來一遍……一題一題循環,數學國語一科科,考卷作業一張張,就這樣一天天周而復始。
老師與父母覺得黔驢技窮,而孩子失敗的時候多過於成功的經驗……不論再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達到標準,就擺爛唄,被動依賴地等著老師下指令,才不會多做多錯呀。如此,學習自然而然就變成一種折磨,何來動機?
那有創意的職能治療師我如何出妙招幫阿玲解套呢?
第一招就是製造機會讓她有成功的經驗,培養學習動機。例如減少題目數量,讓阿玲在可以專注的時間內(十分鐘)完成,降低題目難度,同樣難度的題目改成填空……
第二招用計時方式,提高注意力。
第三招是確定孩子已經理解時,則以完成「完整的計算流程」為目標,在她專注計算的過程中,不口頭提醒引起分心,若是寫錯了不要擦掉訂正,休息一下,待注意力回來時重新計算一次。
「袁老師,上面三招我都已經在執行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的字跡潦草模糊,就像「6與0」,有時候連自己都分辨不清楚,那怎麼辦?」
我看了阿玲的數學考卷,發現她的「6與0」的寫法,的確容易導致辨識錯誤,影響計算結果。觀察阿玲寫6跟0的筆順都是逆時針畫一個圈,在計算的過程中,書寫得較快時,沒有辦法控制「6」的上半部弧線長短,寫得太短就像「0」了。
因為已經成了習慣,老師百般提醒都沒有效果。
我沈思了三十秒,運用了「換條路走才能改掉舊習慣」的想法,提出了《改筆順》的建議:
寫「6」的時候,是從上往下落筆逆時針畫小圈;寫「0」時候,則從0的底部落筆,由下往上順時鐘畫大圈回到原點。
一周後,我看到老師傳來的訊息:「改筆順的策略成功了,阿玲的「6」與「0」已經不會傻傻分不清囉!」我面露微笑,確定了自己是本日職能治療妙招姐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