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禹婷
國內海廢循環再利用「產業聯盟」漸漸成形,不過海廢回收過程困難、數量不穩,業者建議政府,應從源頭端建立資源庫,提供即時的海廢資訊,而應用端也能協助盤點,各項產品製程可為國內帶來多少海廢去化量。
其中,資源循環產業「宏恩塑膠」與「寶綠特資源再生科技」主要以廢寶特瓶、瓶蓋、浮球、漁網、塑膠桶/箱及棧板等海洋廢棄物製作再生原料。
而家用品廠商「耐斯企業」將26%海廢循環原料,混合74%的PCR(post-consumer recycled resin,消費後回收再生材料)再生塑膠,製成含有100%回收再生塑膠的民生用品包裝容器;建材廠商「台捷精密」則是混合海廢、農廢與漁廢,並運用於地板、角材的製造。
寶綠特資源再生科技表示,目前面臨最大的困難在於搜集海廢,「因為我們是做生產處理、回收的,不是第一線做collection(搜集)的。」未來也有賴更多廠商加入,共同為海廢循環產品建立更穩定的供應鏈。
耐斯企業也表示,海廢的回收過程較困難且成本高,因此供應量較陸上廢棄物少,因此目前若要製成100%回收再生塑膠產品,必須整合海廢及陸廢的原料,而其中海、陸廢的比例調整也須經過大量測試,挑戰性極高。未來若海廢供應端較穩定,將逐步增加原料中的海廢含量比例。
台捷精密則表示,目前在海廢循環產品的產業鏈中,還沒有發展出能整合相關資訊的系統化或制度,因此源頭端應先成立資源庫,讓業者即時掌握每年海廢的統計數據;而應用端則能盤點,各項海廢產品製程可為國內帶來的海廢去化量。
(本文節錄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