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對新內閣人事,形成「猜謎遊戲」或「報派」,有媒體甚至自暴其短,報導說新內閣名單太過「耳目一新」,現場記者不知道人名怎麼寫。
有資深記者批評說,當年他們寫出來的人事消息,就是後來公布的名單,不會有錯,因為資深記者會「養新聞」,不急著發表不成熟、未查證清楚的消息,那像現在隨便「報派」,變成政客、有心人企圖卡位的傳聲筒。
再舉個例子,準總統馬英九自被前國安會秘書長丁渝洲批評「話說太多」後,明顯有了改變,參加一貫道二十周年會時,有記者問:「總統!你很久沒跟媒體講話,會不會很悶?」馬英九笑著說:「有喔。」
從電視畫面中,可看到一旁的人都笑了,明顯是幽默,但畫面的標題卻是:「不敢跟媒體多說,馬真的很悶」。
隔日平面媒體也如此,如「最近不跟記者哈啦,馬英九:我真的很悶」、「教長風波!馬英九:我真的很悶」、「馬英九被批話多,不敢跟媒體多說,自曝真的很悶」。
沒看電視的人看到這些標題,必然以為「馬英九真的很悶」,媒體這麼做,應是炒作成分居多,但這不只是斷章取義,根本是扭曲事實,語不驚人死不休,實在不可取。
媒體被認為是社會兩大亂源之一,記者的表現確實應該檢討。
《遠見》雜誌去年進行閱讀調查,國人最希望那個社會角色與職位的人應該多閱讀?
百分之三十一點二的民眾希望媒體記者多讀點書,其次為立法委員百分之二十八點六,再來是教育部長與總統,分別為二十八點三、二十一點六。
記者是應該多讀書,近日有學者說,多讀書就不會問膚淺問題,就不會視野狹隘,當政客、有心人放話,拋出假議題,記者就不會跟著起舞。
內定教育部長的政大新聞系所教授鄭瑞城,桃李滿天下,他上任後,若記者不自我充實,作好採訪功課,問出「笨問題」,說不定「鄭老師」會說:「學校是這樣教你的嗎?」
張國任(南縣永康/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