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點亮視障學生人生路 文/記者魏夢佳、趙旭 |2022.12.11 語音朗讀 411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張琳(右)耐心教導視障學生正確的穴位按摩。圖/新華社張琳講解語音骨骼模型的使用方法。圖/新華社在北京聯合大學保健按摩實訓課上,張琳(右二)握著一位視障學生的手讓他感受按摩的力度和角度。圖/新華社張琳和學生一起做中藥的防疫香包。圖/張琳提供 文/記者魏夢佳、趙旭 「大家注意要在這個部位揉六到九圈,先輕點,再逐漸加重,要給病人一個適應期,但也要快速有效。在按摩過程中找到關鍵點,然後著重處理……」在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針灸實訓室,四十七歲的張琳正為十六名視障的大四學生上《推拿治療學》課。學生兩人一組練習,張琳邊講述推拿要領,邊走到每個學生旁邊,手把手地教他們找穴位,教按摩手法。張琳擅以針灸、推拿等治療婦科、兒科疾病。二十七年來,從中職到高等教育,她一直從事視障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及臨床實踐,不斷摸索、創新教育方法,幫助眾多視障大學生掌握醫學技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他們的那束光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是一所殘健融合、綜合性的特殊教育學院,七百多名在校生中有六、七成是視障或聽障的大學生。張琳是該學院的醫學系主任。這門《推拿治療學》課,是專為視障學生所開設的針灸推拿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如果你的世界一片黑暗,沒有空間感、方向、距離和色彩,你該怎麼辦?是沉淪?還是勇敢地面對生活?」儘管已從事特殊教育多年,談起學生的境遇,張琳眼中仍泛起淚光,「他們要努力奮鬥,就需要有人支持,給他們機會︱︱我願意成為他們的那束光。」一九九五年從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後,張琳選擇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她說「也沒那麼崇高」,「就是接觸到這群孩子,有了情感聯結,就覺得他們挺不容易,願意為他們去做一些事情。」之後,她自學了盲文。要教授視障的孩子針灸推拿並非易事。「給普通學生上課只需給所有人講一遍,大家聽、看就能明白,但對視障學生,就需要一個一個地教,同樣的內容要說很多遍,課下還要花費大量時間帶他們反覆練習。」張琳說。因為沒有空間、距離感,學生們需在老師指引下在腦海裡進行空間定位定向。人體骨骼、穴位、經絡眾多,他們需要通過反覆觸摸才能形成肌肉記憶。為此,張琳和老師們一起利用現有技術開發了人體語音腧穴和骨骼模型。將模型上的穴位、經絡線設計成凸點、凸線,或貼上電子標籤,學生們用手觸摸這些位置時,通過電子點讀筆點觸,就能響起語音,告訴他們這些穴位、經絡或骨骼部位的名稱。一般人可以通過文字、圖示等梳理和記憶知識點,但視障學生很難自我構建知識體系。如何讓學生通過閱讀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這些年,張琳和其他老師一起編寫出八部專門針對視障學生的教材。「心電圖圖示」、「休克的分類」、「乙肝五項示意圖」、「消化性潰瘍引發的原因」……打開這些觸摸圖譜的知識章節,學生們可以用手觸摸紙面上的凸起構建記憶點。是老師,也是家長「張老師對我們就像媽媽一樣,細心呵護。」針灸推拿學專業大四學生常邇瀚說,張老師不僅在課上照顧到每個學生,課下大家有什麼問題也可以隨時去找她,她總是耐心解答,連白大褂上有了汙漬也會幫學生細心指出來。「我記得我剛入校時,有次上課沒聽明白,也沒敢問老師,被張老師看出來,下課後她主動找到我,給我單獨做了輔導。」常邇瀚回憶。除了是教師、班主任,張琳還是醫生。她每周為學生上十三節課,帶四名研究生,還要在鼓樓中醫院坐診兩個上午。她說,坐診的目的還是為了帶學生實習,但有時病人太多,也有些吃不消。學生們也從她身上看到了「醫者仁心」。「我經常與老師跟診,她對每個病人都很關照,常主動聯繫患者,詢問治療後的效果。」常邇瀚說。「我和學生間很多時候已經超越了師生,我好像是他們的家長。我看著他們在困境中那麼努力,會很心疼。」張琳表示,「他們遇到困難依然努力向前,這也讓我學到很多。」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五道江鎮中心小學任校長 秦穎 音符點亮快樂童年 下一篇文章 呂雪梅 把教室搬進了工廠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3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4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5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6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7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8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9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10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擬音師】韓睿達 用聲音創造更多價值【《聊齋:蘭若寺》主創團隊】追光動畫 呈現真人實拍難有的效果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郁建興 AI浪潮下 並非只鬥智鬥勇【作家】林竹 特殊筆桿書寫動人篇章【海南殘服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陳德琳 以殘助殘 讓愛再生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