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下雜誌》有一篇「教改戰場下的百萬孩子兵,我不想上學」的文章,內容寫道「每天從早上七點讀到晚上十點、一年在外吃七百個便當……,要孩子們全力與分數搏鬥。」讓我感觸頗深。
當年我念的市立初中也是升學掛帥,我每天天還沒亮就出門,回家時沿路商店幾乎都打烊了;學校除了能力分班外,座位還依每次月考分數調整,第一名坐第一排第一個,那是光榮,如果被擠到最後一排最後一個,那就代表恥辱了,所以,每次考試都戰戰兢兢。
初三時,學科幾乎占用所有上課時間,家事、音樂、體育課經常借給數學、英文老師或考試,只留幾堂課點綴,最離譜的是,美術老師是導師的先生,我們竟然到學期終了,才看到他的廬山真面目。
此外,《天下雜誌》文中提到「黑板上會出現離聯考幾天的數目字」、「每次成績單會列出所有分數、每科及總分在班上、全校排名」、「每次月考自己要設定一個人,當超越的目標」、「天天有考不完的試」、「標榜升上公立高中的漂亮榜單」等,都和當年相同。
相信教改的目的,是要改革「升學掛帥」的缺失,希望能五育並重,沒想到家長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五育都學科化了」,怪不得讓教改愈改愈回頭。
內定的教育部長鄭瑞城將要建立制度性、長久性及公開性的平台,讓理念透過平台與各界對話,以推動未來的教改,讓教改重新出發,我也期望透過這個平台,讓「分數主義」、「升學掛帥」消失,不要再折磨學生了。
合合(台北市/退休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