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陳復
僅就量化結果作判斷並不公允,採取多元研究方法的策略,才能創造更全觀的視野。
宋大峯老師是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研究所博士,她的研究經歷始於微生物實驗室,主要是篩選、培養食用酵母菌的變異株。她雖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且發表於知名期刊,得到教授稱讚,然而,在不知不覺間,大峯老師的關注焦點已開始從微生物轉移到人的身上。
她在修習柴松林教授所開「經濟與消費」課程時,受到感召,去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擔任義工,推廣消費須知。後來在大學擔任「消費者教育」課程,這門課中有個單元是探討消費者與環境保護的關係,為了更深入了解兩者關係,就讀博士班時,便著重於這個課題成為研究重心,並且修習進階統計方法、質化研究法等作為研究工具。她認為若要更清楚了解人類行為的影響機制,必須同時考慮量化與質化的分析結果。
大峯老師舉例說,問卷中拿「垃圾分類」與「攜購物袋」作為測量環保行為的指標,若是單從量化結果,會發現都市居民這兩項指標的分數都比鄉村居民高,表示在環保行為上要比鄉村居民積極。但深入訪談後,發現有些鄉下地區並沒有實施垃圾分類或資源回收等政策,甚至根本就沒有垃圾車與資源回收設備,這些鄉村居民自然就不易有「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的行為。
她實地觀察鄉村居民的生活,發現他們大都是簡樸節約,很少買東西,製造的垃圾也少,相較都市人消費量大,製造的垃圾多,到底誰更落實環保呢?顯然數字有時會騙人。
當然,由於都市環保政策要求相當嚴格,垃圾分類的頻繁度當然就比鄉村居民高。但都市居民比鄉村居民積極於落實環保的可能原因是都市居民製造更多的環境汙染,只好用更大量的環保行為(如垃圾分類或資源回收)來減少汙染,這正像是水電用量多的人,在節約能源可能比水電用量少的人,表現得更積極更頻繁,但我們能否說「水電用量多的人比較環保」呢?
這項研究讓大峯老師發現僅就量化結果作判斷並不公允,有必要加上深入訪談與實地觀察等分析結果,這個研究經歷讓她開始採取多元研究方法的策略,來創造更全觀的視野。
大峯老師更參與生命教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她熱愛研究工作,擅長量化與質化的分析,但始終覺得自己應該成為一個敬天愛人的社會關懷者,後來加入國立東華大學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的工作團隊,除引領同學展開在地實踐,學習如何在大學期間就懂得做研究外,並擔任生活輔導老師,幫忙學子更能適應大學生活。
(本文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兼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