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去年抽驗發現,近一成四素食摻葷,市售素食產品也未全面區分全素、蛋奶素等不同素食類別,有心吃素的民眾,與其抨擊有關單位把關不嚴,不如在政府未全面推動素食產品認證制度前,健全本身的茹素心態,從大葷變小葷,從小素變大素,最後再趨於全素。
國內有近兩百萬人吃素,這些人除了部分是基於宗教信仰之故,絕大多數是基於健康的緣故茹素。因此最近有環保團體,為了推動吃素減碳,醞釀成立「蔬食抗暖化聯盟」,希望素食能逐漸變成公共政策,同時讓茹素的環境變得更友善。
「蔬食抗暖化聯盟」發起人潘翰聲說,聯盟取名「蔬食」、而不是「素食」,目的是要讓喜歡吃素的人,可以因為餐廳內的輕鬆擺設、非宗教音樂,輕鬆歡喜的走進蔬食餐廳享受美食,不一定非要在莊嚴的素食餐廳吃蔬食。
事實上,過去由於茹素人口不多,當聚餐進食時,一旦別人都吃葷,唯獨自己要吃素,往往容易變成討論的話題或對象,「大家都覺得你很奇怪」。對於某人選擇「吃素」的原因,周遭同學、同事、朋友也往往追問再三,令茹素者感覺自己成為團體中的「特殊分子」。
此外,由於不少教科書一再強調「肉類是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導致很多人擔心:吃素者長期不攝取肉類,可能會營養不良,因而嚴格禁止兒童、青少年吃素,認為茹素會影響發育和智力發展。
事實上,目前已有許多科學研究證實,蔬食中包含許多營養豐富的蛋白質、鈣質。營養學家還指出,蔬食中含有的礦物質、纖維,是肉類食物遠遠所不及的,所以即使從小茹素的孩子,也可以智商180、身高180。
基於減碳原因吃素一年多的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說,同樣是從食物中吸收營養,「吃素比吃肉有效率多了」。事實上,蔬食中對身體有益的物質,遠多於無益的物質,而且蔬食易於消化及吸收,所造成的垃圾和廢棄物也比較少,的確是對地球、對環境比較友善的飲食選擇。
但潘翰聲覺得,台灣社會至今對素食者還是不夠友善,所以未來蔬食抗暖化聯盟將推動葷、素者互相尊重運動,也會推動餐廳應同時提供葷素食料理,讓素食者、葷食者可以自由選擇,亦可在同一個餐廳,各自享受自己喜歡的料理。
本身茹素超過20年的立委林鴻池說,素食者可細分為四種,包括不吃蔥、蒜、韭菜、薤菜等五葷的純素,以及奶素、蛋奶素,第四種是可吃五葷的蔬食素,但市售素食產品卻只籠統地標示「可素食」,根本無從判斷內含那些材料?純素食者能不能吃?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謝定宏說,素食會檢出葷食的成分,主要肇因於業者品管不夠嚴格,製造葷食後機器沒洗乾淨,或是使用動物膠質為原料,在食品抽檢時才會驗出葷食成分。未來,衛署考慮要求素食標示需註明適合蛋奶素、奶素等分類,保障素食者的飲食權益,也方便茹素者選用。
2008年第四屆國際素食暨有機博覽會
將自5月8日至11日登場
地點:台北世貿中心展覽三館
洽詢電話:02-8787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