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對抗全球糧荒,農委會昨天提出六項方案鼓勵糧食增產,其中一項是大幅調降休耕給付,減少休耕誘因,引導農地恢復生產。
米、麥等糧食上漲是全球趨勢,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農政單位一再強調,台灣稻米自給率有九成,但事實上,整體穀物的自給率卻不到五成,休耕農地過多是主因。
據農政單位統計,目前國內有二十餘萬公頃農地呈休耕狀態,少部分是配合政府早期休耕政策的舊農地,絕大部分是因農村人口不足、凋零老化及無耕種意願,所長期累積而成的荒蕪農田,這些被動產生的所謂新休耕地(荒蕪農田),面積仍在持續增加,以筆者家鄉為例,由於老農凋零,年輕人又不願務農,近幾年就多了幾十公頃農田荒蕪。
所以休耕農地問題癥結在農村人力嚴重外流、人口老化、農民所得偏低、產銷失調及政府長期漠視,休耕給付並非問題核心,農委會恐怕搞錯了方向。
建議農政單位及國有財產局,對全國農地普查,若休耕、荒蕪農地屬「官有地」,強制回收,重新承租給有意願耕作的農民,若為「民地」則採獎勵措施,讓持有人恢復耕種意願,或採取小地主大佃農模式,讓地主承租給他人耕種等,以多管齊下解決農地問題,使國內糧食能自給自足。
蔡木章(台中市/營養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