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小學上周舉辦優良學生選舉,一名參選學生發表政見時,用校訓「穩、準、高、遠」比喻如廁過程,希望同學養成良好的使用廁所習慣,以最高票當選,但部分家長認為比擬不倫不類,要求學校重新討論,校方在「教師晨會」中討論,但表決不分上下,校長投下關鍵票,否決這名學生的優良學生身分。
筆者認為,雖然校長表示將還這名學子優良學生身分,但校方與某些家長對小孩子的創意,未免小題大作、反應過度,值得商榷。
校園裡的選舉,是社會化學習過程,學子藉由選舉參與自治,以了解民主政治的意義與價值,學習如何參與公共事務,除非參選學生以不正當手段勝選,校方就不能逕自推翻經由共同接受的競賽規則,所產生的結果,否則不僅忽視程序正義,更對學生作了教育與民主法治的錯誤示範。
其次,這也暴露某些大人缺乏幽默感,強加自己行為模式與價值觀於下一代,不但與鼓勵學子發揮創意、培養獨立人格與思考能力的教育宗旨大相逕庭,更有箝制思想之虞。
中小學生畢竟還是孩子,不宜完全套用大人的言行尺度,參選學生校訓為例比喻,希望同學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不僅是個人的衛生習慣問題,更攸關利用公共設施的公德心層面,錯在哪?而且校訓不該是意識形態神主牌,這名學生慧眼獨具,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並非「不雅」或「粗俗」,校方與家長未給學生申辯機會,就剝奪優秀學生身分,作法過於粗糙。
學生雖語出驚人,但不是出於惡意無傷大雅,遠比爾虞我詐、權謀充斥的大人選舉來得高尚,校方及家長以平常心包容對待,讓中學生意識到選舉也可充滿幽默與笑聲。
史松青(台中市/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