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學傳播系實習媒體「中正e報」的問卷調查顯示,上網搜尋已經落伍,有高達四成七的學子直接上BBS站「問答案」;科技讓求知零時差,但知識取得過度「e化」,卻使法治、道德靠邊站。
古人做學問猶如「蹲馬步」,基本功下得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言談舉止間流露書香氣味、散發智慧光輝,如今,拜科技之賜,資訊流通快速,學子彈指間就能「擄獲」大量訊息,但看似「知識爆炸」的表徵,卻難掩「淺碟化」的功利心態,讓知識淪為只是些文字堆砌的「工具性」角色。
筆者服務的學校,每年皆會鼓勵學子參加全國小論文寫作比賽,以培養他們歸納整理能力,雖立意良善,卻也令人捏一把冷汗,因為,繁忙的課程已讓高中生焦頭爛額,九五課綱實施後,師生更是得適應新教材,本已吃緊的授課時間,還得因應其他活動而「緊吃」。
而且論文在催繳壓力下,雖不乏按部就班的學子,但多數不是棄權,就是從網路東剪西貼,頂多在字句間加些連接詞,於是,文白交錯、措辭躐等(一看就知是名家筆觸)有之,文句不通、前言不對後語等更屬常態,甚至一些「似曾相識」的句子,竟原封不動的「copy」到底,連錯字都全盤接收,卻未交代出處。
小論文寫作成了「天下文章一大抄」,該有的規矩存而不論,錯誤更是視而不見,違法行徑還能被獎賞與鼓勵,豈不怪哉?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類創造科技、科技服務人類,天經地義,但倘使人類役於科技,甚至誘發好逸惡勞的惰性,讓道德、法治棄守,恐怕是科技時代必須深思的問題。
子曰(高雄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