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宜高速公路經常塞車,除了因為假日車多,速限過嚴也是主因,高公局上月中把最高速限,從七十公里提高到八十公里,仍無法改善,原因之一是雪隧內的車速太慢,因此決定下月起,最低速限從五十公里提高為六十公里,逼大家開快點。
提高最低速限當然有幫助,但我認為,問題的癥結是在高公局過度保守的心態。
高公局一開始因擔心雪隧內出車禍,將嚴重影響車流,就設定最高速限七十公里,嚴格執行「超速一公里就罰」,這項不合理的規定,是造成今天的龜速現象的主因。
日本科學家最近發表研究結果,在沒有道路施工、交通事故等影響行車下,只要車流密度超過臨界值,高速公路就會塞車。
他們找自願者在單線的環形道路駕車實驗,時速維持三十公里,與前方車輛保持安全距離,起初車流順暢,但因有些駕駛無法「維持相同車速」,行車距離出現變化,最前的駕駛踩煞車,後方車輛就必須減速。
而且,車速依序遞減,第一輛車減少十公里,第十輛車可能變為二十公里,後車逐漸愈來愈慢,甚至短暫停止。
這項實驗顯示,當車數較少時,車速造成的些微塞車現象很容易化解,但當車流量大時,車速的些微差距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這這個道理也可從開車等紅綠燈看出,當綠燈亮起,第一輛車若延遲兩秒起步,到第十輛車可能就延遲三十秒,每輛車的一、兩秒之差,會影響每次綠燈能通過的車數。
雪隧內出現的龜速現象即是如此。現代科技使車速很容易超過七十、八十公里,但長時間維持相同車速並不容易,駕駛人為避免被罰,必須不斷注意車速表,是很危險的駕車行為。
而且,駕駛人在單調的駕駛動作中,容易因身心放鬆,踩油門的力道會遞減,只要有一人的車速稍慢、車距稍大,後車當然會愈來愈龜速。
雪隧通車以來,因隧道內不能變換車道,多數人都維持安全距離,又限制大型車輛行駛,行車狀況其實相當好,開過雪隧的人都知道,車速上限若與一般高速公路相同,也沒問題。
所以,高公局應考量「車速遞減效果」,使規定的最高速限更符合實際。
王維新(北縣新店/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