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玉澄
高中畢業之前,一直都在嘉義生活、讀書。然而卻在經過了半世紀後,才驚覺嘉義有個鹿草鄉,鹿草鄉裡有個下麻村,下麻村中有個「下半天」。
鹿草,原名「鹿仔草」,是一種野鹿喜食的楮樹。可以想見,百前年當地楮樹叢生、野鹿遍野的景象,一九二○年方改名為鹿草。至於下麻村,係在日治時代將「下半天」和「麻豆店」兩個村落合併,取兩村首字得名。
可是取名下半天的原因呢?還有,有下必有上,不是也應有上半天才對?有的,只不過地籍與當地人都稱其「頂半天」。頂半天,原名「半天厝」,傳說是因一位名叫陳半天且住在東邊地勢較高之處者而得名,先有半天厝,才有此地名。
據鹿草鄉公所對「下半天」的解釋:江姓祖先由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下溝處來此開墾,由於位在西邊,地勢較低故得名。有來處、有姓氏,卻只解釋「下」字,仍未觸及「半天」。
另據當地傳說,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三月,有「小孟嘗」、「鴨母王」之稱的朱一貴,高舉反清復明旗幟與清軍鏖戰至此地,已經過了半天,天色將暗,部隊想留宿在此,詢問此地何名?眾人竟答以半天,地名因此而生。也有一說,指此處長久以來為荒野之處,人煙稀少,像是天外之天、地外之地,人們居此與世無爭如一處桃花源,故以半天稱之。
如今,因人口外移嚴重,下半天僅剩數十戶居民,頂半天更僅有個位數,傳統老宅多已倒塌、荒廢。幸好我認識的江氏後裔雖已遷離,在台北、桃園落戶多年,仍盡力保留老屋的原汁原味;且逢年過節多以下半天的老家為團聚地,祭祖如祖在,顯現國人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美好道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