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台灣風情】金門的歷史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2022.10.18
936觀看次
字級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幾年前,金門因為牛隻口啼疫躍上新聞版面,但您或許不知道,早期金門最有名的是牧馬、製鹽和貿易。

金門的人民,自古靠漁業謀生者為多。明代以後,金門人建造大船巨舶,航行東海、南海,從事貿易者比比皆是,雖為蕞爾小島,但其財富卻比大陸沿海各省更加雄厚,因此有科名(科舉功名)之家也愈來愈多。直到現在,島上仍留有很多有巨宅、巨墓,極具觀光價值。

金門,原名浯洲,又稱浯江。晉朝時,因中原動亂,有六姓(蘇、陳、吳、蔡、呂、顏)難民逃至金門島,在此定居。到了唐代,金門為萬安牧馬監地,隨牧馬監陳淵來此的共有十二姓,包括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從此,金門始輸納戶鈔。

宋代以後,金門、廈門即一直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宋度宗咸淳年間復稅,元代建場徵鹽,明代改鹽場為鹽課司。由此可知,早期的金門是牧馬、製鹽之地;地瓜則是金門人民的主食。南宋以前,金門儼如世外桃源,然而到了明代,海盜猖獗,劫擾頻仍。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築金門城於今金山鄉南盤山附近;明昭宗永曆十年,鄭成功築浯州城,十五年成功攻台,以鄭泰留守金門島。清初,朝廷為防台灣的鄭氏來攻,執行遷界政策,將金門住民遷往大陸,此地一時成為無人荒島,直至鄭氏屈服,才恢復原來的面目。民國四年,新設金門縣和思明縣,金門與廈門才與同安分家。

金門人前往海外謀生者,清末民初為數已極多,與廈門並稱福建最重要的僑鄉。海外僑胞的匯款,也提高了金門島在經濟上的地位。南洋各地的僑胞,一方面受到帝國主義的欺凌、剝削,一方面又面臨當地人民的反抗、威脅,非常缺乏安全感,所以多會在原鄉置產、蓋屋,作為一旦發生危難時的退路。因此,金門島上眾多富麗堂皇的洋樓,都是僑胞所興建的。

抗戰八年,金門曾由日本海軍控制,並在島上遍植鴉片,派遣台灣警察治理。因此,金門人稍有能力者,都過海逃到對岸的同安,全島一時滿目蕭條,是金門最黑暗的時代。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金門由國軍掌握,建設為軍事基地。八二三砲戰勝利後,農林、工商業的建設突飛猛進,但年輕人大多前往台灣求學或就業,金門和台灣的關係一年比一年密切。

澎湖縣、高雄市、新竹市,其開台祖來自金門者比比皆是,新竹市且有名為金門厝的地方。此外,台南市的安平區、彰化縣的鹿港鎮、台北市的艋舺,也都有金門館,也就是清代金門軍民的會館。只可惜,安平的金門館早已被毀,片瓦無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