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李路 一部電影濃縮50年的變遷

文/記者褚曉亮、郎秋紅、趙丹丹  |2022.10.16
3118觀看次
字級
劇中的「吉春火車站」,實際取景地是長春地質宮——吉林大學朝陽校區的主建築。圖/新華社
《人世間》劇照。圖/李路提供
圖/李路提供

文/記者褚曉亮、郎秋紅、趙丹丹 

講述大陸東北工人家庭生活故事的年代劇《人世間》在大陸掀起觀劇熱潮,深深打動了各個年齡層的觀眾。這部劇用樸實無華的手法,描繪了在東北「吉春市」周家兄妹身上發生的故事,和圍繞這幾個人物發生的親情、友情、愛情,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而早在《人世間》開拍一個月時,迪士尼就預購了其海外獨家發行權。有觀點認為,這部劇不僅是一個中國大陸家庭的「史詩」,更是中國大陸近五十年來發展變化的縮影。

《人世間》的播出,引發了從主流媒體到社交媒體的一致好評,引發了話題級的文化現象,熱度久久不散,也催生了對現實主義題材文藝作品的思考。導演兼總製片人李路接受記者專訪。

就是要和自己較勁

記者:許多人以為您會在反腐劇上繼續發力,但您卻沒有選擇自己熟悉的路徑,而選擇了《人世間》這樣時間跨度長、拍攝難度大的年代劇,為什麼?

李路:我這個人喜歡跟自己較勁,喜歡打破一些慣性。其實早在四年前《人世間》剛剛出版時,我就一眼相中。《人世間》的故事從一九六九年到二○一六年,既有愛情,又有社會關係,又有對中國大陸社會過去四、五十年的縱深思考。我認為「當下」是單面的,只有「縱深」才是多面的,所以拍起來很興奮、很過癮。

記者:《人世間》以「光字片」展開,許多觀眾認為這部戲最大的特點是真實,各種對話、各種細節讓人一秒入戲。劇組在「光字片」上下了不少功夫吧?

李路:《人世間》是現實得不能再現實的作品,寫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兄弟姐妹的生活。這樣的作品,真實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哪怕有一點不真實,大家都能看出來。創作的過程中,我受益最大的就是說真話,這樣才能直抵人心、打動觀眾、引起熱議。

劇中「光字片」是城中村,但是現實中已經找不到完整的「光字片」了,劇組花了大量的精力構建「光字片」。我們找來了近二百名建築工人,在長春農博園的一個展廳裡,按照設計圖,高度還原出總面積八千平方公尺的「光字片」。有一些窗戶、門、地板,都是從一些待拆遷的棚戶區買回來的;地上的黑土,裝了幾十卡車,都是借的,用完了還要再還回去,黑土很珍貴;劇中的掛曆、家具、電風扇的價格、收音機的款式等等都是一再考證過的,費了很大的勁。

《人世間》拍完了,我本來是要把「光字片」留著,但是由於當時農博園馬上要搞農業展,要賣辣椒和大蒜了,很多人會去參觀、拍攝,為了不讓我們的「光字片」提前曝光,只能忍痛把它拆掉了。但是沒關係,長春市有關部門也一直在跟我溝通,將來「光字片」有可能另外選址復建。

記者:《人世間》的故事裡,人物眾多,不論是周家三兄妹、周爸、周媽、鄭娟,還是「六小君子」、駱士賓、水自流等等,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深入人心,這是怎麼做到的?

李路:選演員是一個技術活,我主要看重這個演員本身的形象、氣質、演技與我們劇裡的角色是否有貼合度,如果貼合度很高,那麼他就不用再去「演」,稍微調整一下就可以。選演員要看清楚每個人自身的本質,不能被之前所塑造的形象「迷惑」。

我認為一部劇的好壞,不光要看主要演員,因為他們一定能夠演好,更要看群眾演員,看遠景,看周邊搭戲的配角演得好不好,這是一部戲好壞的重要標誌之一。每個細節不停加分、再加分,才能使一部劇的整體成色更好看。

現實主義的春天來了

記者:看您的作品裡一直有一種使命感,您還是會在現實主義題材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的,對嗎?

李路: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但是使命感這東西,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如果沒有對老百姓發自內心的關心,我不會選擇《人世間》。我選擇去做的,一定會關注人、關注社會、關注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從時代變遷和人民實踐中,描繪我們國家走過的路,展現新時代新徵程的萬千氣象。

記者:不少人看完《人世間》,都表示對東北有了更深的認識,從時代變遷中更加理解了東北和東北人,您怎麼看?

李路:大家能這麼理解,我很開心。十二年前我拍《老大的幸福》是范偉老師主演,也是講東北人的故事。電視劇播完,有一年我坐火車從北京回長春,列車員知道我是《老大的幸福》的導演,把自己的盒飯拿來給我吃,說特別感謝我為東北人正名,感謝我把東北人拍得很真實。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