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最後一季,二○二二年開始倒數計時。這一年,美中經濟層面的衝突持續升溫,由貿易戰、科技戰發展到金融戰,加上俄烏戰爭加劇了通貨膨脹,誘發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堪稱國際金融市場巨幅動盪的一年。
台灣處於國際政經情勢變動的風口浪尖上,各部會中,又以中央銀行承受的壓力最大,觀察央行採取的貨幣政策,利率部分是被動緩升、調整幅度有限,匯率對策則是放開來打,今天驟升一角、明天可以同樣的幅度貶回去,堅守多年的動態穩定匯率政策,似有鬆動跡象。「守穩利率、放手匯率」成了疫後金融的新常態,央行的動機值得探討,企業更要思考如何面對新的變局。
先從利率來看,包括央行總裁楊金龍在內的主要官員,多主張台灣通膨情況的發展,是決定是否升息的主要因素。主計總處五月底大幅上修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一舉突破百分之二的警戒指標,十月初剛公布的數據為百分之二點七五,CPI又再度回升,央行承受升息壓力之巨大不難想像。
台灣尚有一特殊情況是,利率政策要考量到國際資金的流動,對台北股市產生的衝擊。尤其年底選戰近了,股市榮枯對於政府支持度有相當的影響,如要避免台美利差持續擴大,導致資金抽離並影響到台股的資金動能,央行更有升息的壓力。只是,聯準會多次利率決策會議,每次都升息三碼,而台灣不僅會議的次數較少,每次半碼的幅度更有明顯差別。
央行之所以如此,顯見還有令央行擔心的其他事情,如須以較低的利率水準,照顧疫情下營運縮水的企業,及避免偏高的利率衝擊到房地產市場等。從大方向來看,央行利率對策是順著升息的方向調整,但幅度有限,談不上如美國那樣的主動出擊。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需要注意的是匯率政策的變化。今年剛開年時,新台幣是全亞洲走勢最強的貨幣之一,接著一路偏弱整理,當快成為亞洲最弱貨幣之際,新台幣有了強弱之外的另一個動向,即波動的幅度明顯放大,升貶方向不定、超過一角的幅度屢見不鮮。
在美國財政部緊盯,並提出所謂的匯率操縱三條件之下,央行即使想要主動調控匯率的價位,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讓市場交易雙方透過撮合,反映匯市最終價格的結果。因此,如機械業者常要求央行維持匯率的價格優勢,好讓他們可以順利接單,已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何況台灣的企業仰賴央行調控匯率、讓產品賣到國際市場的做法,長期下來,弊大於利,既養成了對避險不在乎的惰性,公司也因為賺錢容易,不願意在提升產品品質的研發上挹注心力,許多只生產中低階商品的企業,只要新台幣升幅過大,獲利的表現就會受影響或出現虧損。
由總體經濟來看,新台幣一路貶下去,即使便宜了出口商,卻也害慘了進口商,算總帳的話未必划算,何況台灣通膨壓力仍高,屬性上更偏向輸入性通膨,過度貶值導致通膨持續惡化,也是不可輕忽的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企業無法期待新台幣繼續大幅度的走貶,而央行又放開來讓匯率波動變大,避險需求將因此增加,喊了多年的風險管理市場發展,也才具足條件,可以邁開大步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