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雌鸛表貞」這一則故事,出自古籍《聖師錄》。故事發生在淮南地區二十處鹽場之一的泰州鹽場附近。
泰州鹽場有座寺院,窗外有棵老樹,老樹的樹冠頂上有對鸛鳥築了一個巢,以此為家。不久,雌鸛生下一顆蛋,每天在窩中細心孵育。幸福的準媽媽,以自己的體溫給尚未出生的幼鳥無窮的愛和生命力,也期待著寶寶破殼而出的喜悅。
然而人生無常,鸛鳥的生命也很無常。愛惡作劇的村民心中起了惡念,想試探一下鸛鳥的反應,於是趁雌鸛離窩覓食時,偷偷拿走鸛鳥蛋,用鵝蛋取代。雌鸛回來後,並沒有發現自己的蛋被掉包了,照樣歡歡喜喜地繼續孵蛋。沒多久,蛋孵化了,破殼而出的不是小鸛鳥,卻是一隻鵝寶寶。
雄鸛見到孩子,怎麼跟自己長得一點也不像,懷疑妻子與其他禽類私通,又忌妒又憤怒,瞋心一起,不分青紅皂白地對著雌鸛大聲鳴叫,好像在質問妻子,到底是怎麼回事?雌鸛也不停地鳴叫回應著,彷彿在為自己解釋,然而雄鸛聽不進去,張開翅膀飛走了。
不一會兒,雄鸛帶著一群鸛鳥一起飛回來。諸鸛鳥群集在樹頂,查看了這對夫妻的寶寶之後,異口同聲地指責雌鸛不貞。雌鸛鳥含冤負屈,但又不知要如何為自己辯解,心中悲傷難以自抑,就將嘴喙鑽入寺院高牆的隙縫中,斷氣而亡,以死明志。
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嘉紀,字賓賢,號野人,曾作詩記錄此鸛的貞烈故事,寫了一首〈貞鑑〉詩:「猜嫌毋乃太痴情,個裡疑團恨未平;休笑牆茨難遽掃,女貞枝上月分明。」原本鶼鰈情深的雙鸛,因驟然發生疑案,根本還沒理清楚事實真相,就妄下斷語,釀成雌鸛以死明志的慘劇。當雄鸛孤單地望著高掛在枝頭上的明月,牠的心能安嗎?而惡作劇的人類,你的心又能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