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Julia Chou
文/林育安
「水裡怎麼會有草呢?它們不會淹死嗎?」
這是一位小朋友對爸爸提出的疑問。相信很多小朋友跟他一樣,對於水中的植物也有很多疑問,那麼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水中的植物吧!
水生溼生 以水為家
有些植物喜歡生長在多溼或多水的環境中,這一類的植物我們稱它為「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是狹義的定義,而廣義的定義則為「溼生植物」。所謂水生植物,是以水為生存和生長的媒介,這類的水生植物一生必須生活在有水的環境中,如:水蘊草和睡蓮。
廣義的「溼生植物」,則指植物有一部分時期生長於水中,或是生長在含水量飽和的土壤中,土壤的含水量則必須能夠維持溼生植物生存的最低限度以上,如:爬拉草、野薑花和蘆葦等。
水生植物 細分5類
依據水生植物在生中生長的情形,可分為「沉水性植物」、「挺水性植物」、「浮葉性植物」、「漂浮性植物」和「溼生性植物」。
沉水性植物:植物體全部或大部分浸沒於水面下,根系固著在水下泥土裡或漂浮水中,莖葉內機械性組織、輸導系統及表面角皮層卻不是很發達,葉片大多呈線狀、片狀或條狀,如:水蘊草、馬藻、金魚藻和流蘇菜等。其中又可依其根著生有無再分類,根有著生的沉水性植物,如:水蘊草和苦草;根無定著性的沉水性植物如:金魚藻和黃花狸藻。
挺水性植物:是指生長在水深0.5至1公尺左右的淺水區中,根系固著在水裡土壤中,莖葉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伸出水面。這類型植物的根系發育情形隨種類而有不同,大多具有走莖或根莖型態,根系的氧氣是經由莖和葉內的通氣組織從外界來供應,如:蘆葦、水燭和水毛花等。
浮葉性植物:生長在淺水區,葉片浮在水面,形狀多為扁平狀,葉上表面有氣孔,根系或地下莖固著於泥土裡,根部所需要的氧氣經由葉片的氣孔由外界來供應,葉柄會隨著水的深度而伸長,如:睡蓮、台灣萍蓬草和小杏菜等。
漂浮性植物:這類型的植物根系並沒有固著於泥土中,而是沉於水中,植物體則漂浮於水面,某些漂浮性植物還具有特化的氣囊以利於漂浮,如:布袋蓮、槐葉蘋和水芙蓉等。
溼生性植物:生長在河川兩岸或淺水區的植物,生長在河川兩岸的植物又稱為濱溪植物,從大喬木到草本植物都有,例如野薑花、爬拉草和穗花棋盤腳等。
特殊組織 適應水生
然而,水生植物為了要適應水中環境,其根、莖和葉等方面都必須具有特殊的組織,因此演化出許多和陸生植物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如:根系普遍不發達、較少角質層,甚至有些水生植物沒有角質層和蠟質,而能讓溶氧輕易的進入植物體中,以便進行氣體交換,且水生植物的氣孔經常排列在葉面上。
此外,許多的沉水性植物其輸導系統相對也比較不發達,水生植物雖然可以充分的獲得水分,但是過多的水分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水生植物本身就具有排水的功能,除了可以將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外,並能從進入體中的水分中獲得其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以維持其生長所需。
生活在水中的植物看似沒什麼特殊處,其實它要克服許多水中的困境,並演化和發展出能適應在水中、淡水或海水中的環境。關於水生植物的探究,18世紀時就已經有生物學家進行了,直到今日,水生植物還有很多未知與奧祕等待我們去發掘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