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在上周的文中,我引述了自覺法師與瑩珂法師等兩個風格不同的往生案例,這一周再講述一個奇特的個案,就是唐朝的懷玉法師「誓取金台」的往生事蹟。
根據《大正藏》卷五十之《宋高僧傳》卷二十四〈誦讀篇〉及《大正藏》卷五十一之《淨土往生傳》的記載,唐玄宗年間,台州湧泉寺的懷玉法師,精進修行,嚴持戒律,粗布衣服,日中僅食一餐,常坐不臥修持「不倒單」,身上有跳蚤、虱子恣生也毫不在意。每天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五萬聲,四十年如一日,一生精進持誦淨土諸經,累計達三十萬部,由此可知,懷玉法師一心志求往生佛國淨土。
到了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七二四年)六月九日這一天,懷玉法師正在念佛,頃刻之間見到西方三聖以及海會雲來集菩薩聖眾現前,數量就如恆河沙一般,其中有一位菩薩手中托著白銀臺,從窗戶進入屋內。懷玉法師看了之後,就說:「我一生精進念佛,本願是要獲得上品金台接引,怎麼卻是銀台出現呢?」言畢,銀台與菩薩都退隱消失。
之後,懷玉法師加倍用功念佛,每日稱念佛號十萬聲。過了二十一天,先前手托銀台的那位菩薩,再度現身前來通告:「因為法師精進修行,得以上品往生。」又說道:「上品往生,必先見佛,你可以跏趺坐以等待阿彌陀佛的降臨。」未旋踵間,佛光充滿室內。又過了三天,佛光再次顯現,弟子們以為他已經捨報謝世,就圍繞在他身旁探問。懷玉法師說:「時辰還未到。」又說道:「當你們聞到異香,就是我捨報的時候。」
次日,弟子慧命問道:「此生報盡,師父今往何處寶剎?」懷玉法師以六句偈作答:「清淨皎潔無塵垢,上品蓮台為父母;我修道來經十劫,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說完偈語之後,香氣四溢,海會聖眾遍滿虛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身紫金色,共持金剛台來迎接。懷玉法師恭敬合掌,含笑而終。
法師往生之後,執弟子禮的台州刺史段懷然,作了一首偈子讚歎道:「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金台。」這是歷代往生傳當中,西方三聖先後兩次前來接引的唯一案例。
上述偈子第一句中的「一念登初地」是說,懷玉法師在臨終這一念當中往生淨土,就是登地菩薩了。因為是上品上生,一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即證悟無生法忍,就是登初地的菩薩。第二句「佛國笙歌兩度來」,佛國笙歌是描述西方諸聖眾的盛大接引場面──天樂盈空,前後來了兩次──這是歷代往生淨土事蹟之中唯一的案例。「唯有庭前古槐樹」是說湧泉寺門口有棵很大的古槐樹,枝葉繁茂,那個樹枝都被葉子壓得很低,為什麼?就是為了要迎接金剛台掛在上面──所以說「枝低只為掛金台」。
我引述自覺、瑩珂、懷玉這三位法師的往生事蹟,是以實例說明阿彌陀佛的慈悲大願,不捨任何眾生,以及淨土念佛法門的廣大──三根普被,利頓全收,也就是說,無論是上、中、下等三種根器,阿彌陀佛都普遍地加持庇佑,也不論是利根還是鈍根的眾生,淨土念佛法門都照單全收。
很多人都誤會「念佛」法門只是老太婆或是村夫村婦的迷信行徑,或者只是接引下等根器與鈍根人等的修行方法,殊不知,阿彌陀佛同時也接引上等根器以及十方世界的諸菩薩眾。仔細閱讀《佛說無量壽經》中的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就可以得知,第二十二願、第四十一至四十五願、第四十七及四十八願等八個大願,都是接引「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而第二十三至二十六願、第二十八至三十願、第四十及四十六願等九個大願,則是化導已經往生淨土的「國中菩薩」。
此外,根據《阿彌陀經》所述:「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中略)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其中「阿鞞跋致」是「不退轉」的意思,「一生補處」就是說在一生當中,後補佛位,借用世間的概念來說,就是「佛陀候選人」的意思,就像彌勒菩薩,當來下生人間成佛。可見淨土法門的「層次」是很高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