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俄羅斯部隊入侵烏克蘭,烏國部隊為了阻擋俄軍,將伊爾平河(Irpin River)的水壩炸毀;水壩崩壞後,伊爾平河的水位上升,河水外溢至溼地,不僅攔阻了俄軍攻勢,更讓生態系統獲得復原的機會。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戰爭研究員韓福瑞斯(Jasper Humphreys)創造了「戰爭野化」(WarWilding)一詞,用來描述伊爾平河氾濫事件﹔他指出,烏克蘭軍隊成功利用自然環境,讓土地和水域野化,拯救首都基輔免遭入侵,獲得最理想的結果,這是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經典戰爭野化事件。
韓福瑞斯指出:「烏克蘭軍隊讓伊爾平河氾濫以拯救首都的報導,讓我腦海中浮現了這個新名詞。歷史上曾出現的戰爭野化事件相當殘酷,例如兩伊戰爭時,前伊拉克總統海珊(Saddam Hussein)將伊拉克中部的沼澤的水排乾,對該地區的阿拉伯人進行種族清洗。」
韓福瑞斯說:「戰爭野化有如難以控制的野獸,很可能釀成人道悲劇;然而,如果戰爭野化的動機不僅是屠殺和破壞,反而可能拯救大片荒野,並且在衝突地帶形成緩衝區,有助維持長期和平。」
韓福瑞斯以非洲莫三比克的哥隆戈薩國家公園 (Gorongosa National Park)為例,當地曾面臨盜獵和內戰,導致約九成野生動物遭殺戮死亡,但後來在各界的協調努力及投資下,野生犀牛、大象和獅子的數量已開始回升;保育團體倡議設立的﹁和平公園﹂(Park for Peace),更成功利用自然環境防止武力衝突。
韓福瑞斯指出,伊爾平河生態系統重新野化,將在歷史寫下一頁;日後此地不僅能成為遊客觀察野生動物的生物多樣性熱點,還能形成基輔的天然屏障。
研究戰爭生態的美國生物保育學家韓森(Thor Hanson),相當認同韓福瑞斯創造的「戰爭野化」一詞,也認為類似的行動有助緩解衝突地區的緊張形勢。
韓森說:「從戰爭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個術語清楚描述了因戰爭而發生的棲息地野化。戰爭野化可能是有意為之的行動,例如烏克蘭軍隊刻意讓伊爾平河潰堤,但許多無意引發的戰爭野化,也能導致人類行為和土地使用發生巨大變化,讓廢棄農田再生,或商業漁撈、林業或狩獵等活動中斷。」
他說:「在這些地區減少人類活動,可能有助復原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在促進和平的過程中,把環境因素納入考慮,對衝突雙方都有實質好處,包括水質、野生動物保育、防洪。伊爾平河及周邊溼地復活,就是兼顧軍事及環境需求的最佳例子。」
韓森表示,由於氣候變遷危機加劇、自然資源持續遭掠奪,重要生態系統也正快速崩壞,決策者或許能考慮與科學家、環保組織合作,透過較頻繁的戰爭野化行動,建立跨境和平公園和緩衝區,促進環境保護及社會與政治穩定。